紫砂茶具的历史及特点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茶艺百科知识手册》第111页(699字)

紫砂早在北宋初期就已经崛起,至明代大为流行,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位卓越的工艺大师——供春(龚春),供春幼年曾为进士吴颐山的书僮,他天资聪慧,虚心好学,随主人就读于宜兴金沙寺,闲时常帮寺里老和尚抟坯制壶。传说寺院有参天银杏,盘根错节,树瘤多姿,他朝夕观赏,乃模拟树瘤,捏制树瘤壶,造型独特,生动异常。老和尚见了拍案叫绝,便把平生制壶技艺倾囊相授,使他最终成为着名的制壶大师。供春之后,相继出现制壶“四大名家”: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接着,又出现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妙手”。清代紫砂名家有陈鸣远、陈曼生、杨彭年、邵大亨、黄玉麟、程寿珍、俞国良等。近代着名的紫砂工艺大师有顾景舟、朱可儿、蒋蓉等人。

宜兴紫砂茶具,泡茶既不夺茶真香,又无熟汤气,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紫砂茶具还因其造型古朴别致、气质特佳,及经茶水泡、手摩挲,会变为古玉色而备受人们青睐。

生产紫砂壶的主要泥料是天然五色陶土,即紫砂泥、朱砂泥、大红泥、墨绿泥、本山绿泥。紫砂壶的造型有仿古、光素货(无花无字)、花货(上有松、竹、梅等的自然形象)、筋囊(几何图案)。紫砂茶具式样繁多,在紫砂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种书法,始自元代而盛于清嘉庆以后,艺人们以刀作笔,所作的书、画、印融为一体,构成一种古朴清雅的风格。《砂壶图考》曾记郑板桥自制壶,亲笔刻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