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病害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5页(1997字)

真菌引起的病害占花卉病害的绝大多数。真菌没有叶绿素,靠寄生营生。行营养作用的营养体,大多数为菌丝体。遇不良环境时,菌丝会交织成较硬的核状物称菌核。行繁殖作用的繁殖体,包括各种类型和大小不等的子实体和孢子。孢子在子实体内是发病的种子。子实体可分两大类:一类是无性繁殖的无性孢子,常多次发生,在适宜条件下大量发生,对不良环境抵抗力较差;另一类是有性繁殖的有性孢子,它是经过两性细胞结合产生的。一般有性孢子在寄主上一个生长季节只发生1次,对抵抗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真菌常以有性孢子越冬、越夏。真菌依照菌丝有无分隔,分成三纲一类,即藻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和半知菌类。这些纲和类下又分为若干目,如担子菌纲的锈菌目,子囊菌纲的白粉菌目等。

平常看到一种花卉生长不良,应先检查叶片、茎干、根等有无异常现象,当发现某部分发生异常时,找出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加以防治。真菌病害的症状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黑褐色斑点 在叶上形成黑褐色、圆形或半圆形,其后病部轮生小黑点,潮湿时出现粉红色胶状物,系炭疽病的特有症状,如兰花炭疽病。在花叶上局部组织坏死,产生灰斑、褐斑、圆斑、角斑等,大多数由半知菌中一些真菌引起。从梗孢目病原引起的斑点边缘明显,后期有不同色泽的绒状霉层,如香石竹斑点病、月季黑斑病、芍药红斑病、山茶花叶病等。

2.白粉 病菌在叶表面、嫩枝表面形成一层白色粉末状覆盖物,有时肿胀扭曲。如凤仙花、月季花白粉病,系由子囊菌多种白粉菌引起。

3.锈斑 在病部出现疣状突起或条状突起,表皮破裂后散出锈黄色粉末,或黑褐色粉末。如贴梗海棠,萱草锈病。也有受害部位出现白色疱状突起,表皮破裂后亦散发出白色粉状物,叶白锈病。如牵花白锈病。此病不是担子菌中锈菌引起,而是由藻菌中白锈菌引起。

4.霉斑 叶片背面形成稀疏灰白色霉层,叶正面往往呈黄色斑,无明显界限。如月季霜霉病、菊花霜霉病,是藻菌中霜霉菌引起。病部的一层煤烟状物,为病原菌的有色菌丝体的孢子。如茶花煤污病等,系由子囊菌中一些真菌引起。

5.畸形 受害部位细胞增生,或细胞变大失去原来形状。如杜鹃饼病、竹丛枝病等,是子囊菌、担子菌,有时也为藻状菌所引起。叶片不均匀增厚,幼果囊状膨大、中空,受害部表面可见白色粉状霉层。如梅膨叶病是由子囊菌中外囊菌所引起。

6.疮痂 在叶果上病斑隆起或下陷,边缘深色,表面粗糙,斑点一般圆形,较小或不规则。如桃树疮痂病、梅花疮痂病,是子囊菌、半知菌中的疮痂病菌引起。

7.溃疡 在枝条上产生,病斑纵向发展快,横向发展慢,下陷而成溃疡。如悬铃木溃疡病,系由半知菌的一些真菌所致。

8.枝枯 在嫩枝表面产生淡褐色小型病斑,而后病斑渐多,使枝条变成褐色,到晚秋在病斑上密生黑褐色小粒,是半知菌类一些菌引起。

9.菌核 受害部位往往腐烂,潮湿时在表面出现白色菌丝,或内部形成粪状菌核,萌发子囊盘肉眼可见到。如菊花菌核病,主要在近土表基部发生。

10.腐烂 寄主的多汁部位被破坏、解体,产生湿腐或软腐。如荷花腐烂病,整片叶变褐色,失水,坚硬的组织解体,形成干腐。

11.腐朽 在木质的观赏树木上发生。受害后木材变色,腐朽。如白腐、褐腐。受害部产生大而明显的蹄形、舌形、伞形等不同形状的子实体。如柳腐朽,由担子菌中一些真菌所致。

12.白绢丝 在植株的根际部,变褐腐烂,产生白色绢丝状的菌体,在根际土表辐射、蔓延成黑褐色,菜子大小的菌核,使整个叶丛枯死。如兰花白绢病,由半知菌中的小核菌所引起。

13.枯萎 花卉根系被破坏,或输导组织被病菌堵塞造成地上部枝叶下垂,枯萎而死。如扶郎花枯萎病,病株根颈出现褐色,变细,系子囊菌、半知菌中一些病菌所引起。

14.肿疣 受害部位增大、增粗,形成肿疣。如松疣锈病,由担子菌中的锈菌所致。

上述真菌性病害,一般多用波尔多液、多菌灵、百菌清、托布津、代森锌等药物防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