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夜蛾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103页(1237字)

【学名】 Laphygma exigna Hiiber。

【别名】 甜菜夜蛾、白菜褐夜蛾。

【分布与为害】 分布东北及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及台湾等地。寄主有香石竹、扶郎花、菊花、万寿菊、茶树、侧柏等。幼虫侵食嫩头,蛀食花蕾和花朵,造成落花、落蕾、断枝等。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2~14毫米,翅展26~34毫米。体灰褐色。前翅细长,锈褐色。内横线黑色,双线,波浪形,外斜;外横线黑色,双线,锯齿状。剑纹为1黑条。中央近前缘外方有1肾形斑,斑内有1环形斑。外缘线由1列黑色三角形斑组成。后翅灰白色,翅脉及边缘黑褐色(图5-42)。卵为圆球形,白色,表面有放射状隆起线。卵重叠,卵块上盖白色鳞毛。老熟幼虫体长24毫米左右,体色多变。有缘、黄褐至黑色等。背线褐色,亚背线灰白色。幼虫胴部第四至十一节、气门后上方有1个长圆形略鼓起的白斑,体色愈深,白斑愈明显。气门下线为黄白色纵带,直达腹末,但不弯到臀足上。蛹长13~14毫米,黄褐色。中胸气门位于前胸后缘的部分显着外突。腹末臀刺上有2根稍弯曲的小刺。

图5-42 贪夜蛾

1.成虫 2.卵 3.幼虫 4.蛹

【生活习性】 1年发生5代以上。以蛹在土中越冬。在华南地区无越冬现象,可终年繁殖。成虫在诱虫灯下最早出现在4月18日。产卵前期3~5天。卵多产于植株下部叶面,单层或2~3层重叠排列。每块卵最少7粒,最多96粒。卵块表面有1层灰白色松软的毛。每雌虫可产卵270~600粒。幼虫5龄。初孵幼虫在叶背取食,并吐丝结网,咬食叶肉,稍后即分散为害。4~5龄时昼伏夜出,食量大增。有假死性,虫口密度大时,会自相残杀。甜菜夜蛾是一种间歇性大发生的害虫。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9℃,10.9℃和12.2℃,有效积温分别为42.5℃,243.3℃和105.7℃。在25℃下,卵期、幼虫期和蛹期分别为3天,18天和8.5天。在8~9月高温季节,一个世代历期仅30天左右。正常情况卵期5天,幼虫期15天,蛹期10天,成虫寿命10天。幼虫在2℃以下经数日即大量死亡,成虫在0℃下经几小时至几天死亡。

【防治方法】

(1)物理与园艺防治法参照棉铃虫和烟夜蛾。

(2)药物防治。适期在幼虫盛孵期。由于此虫抗药性强,要注意轮换或交替用药。药物可选20%速灭杀丁乳油3000倍液,或50%杀螟松1000倍液,或混合药物,如杀灭菊酯和磷胺及水,比例是0.5∶1∶1000倍稀释液,也可与Bt乳剂轮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