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牵牛白锈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52页(508字)

【症状】 叶片、叶柄、嫩茎及花均可受害。初期为浅绿色小斑,后转为淡黄色,无明显边缘;后期,病部背面产生白色疱状隆起,破裂时,散放出白色粉状物,即为病菌的孢囊孢子。病重时可连成大斑,使花、茎扭曲、包围叶柄、嫩梢时,环割以上的寄主组织,造成生长不良,萎缩死亡(图6-30)。

图6-30 矮牵白锈病

1.症状 2.病原菌的子囊堆

【病原】 为霜霉目白锈菌属的Albugoipomoeae panduranae(Schw.)Sw.。孢囊梗棍棒形,生在表皮下,呈栅栏状排列。孢囊孢子圆形或圆筒形。卵孢子浅黄褐色,表面有瘤状突起,圆形。

【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内越冬。除为害牵牛花外,尚可为害甘薯、蕹菜等旋花科植物。种子带菌,成为第二年侵染来源,8~9月发生较普遍。

【防治方法】 清除病叶、病株及旋花科杂草。喷施50%疫霉净500倍液,或20%粉锈宁4000倍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