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包花茎腐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77页(682字)

【症状】 主要为害靠近地面的茎基部。病部呈水渍状浅褐色腐烂,病部遍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继而集结成黑色菌核。茎干枯,上部枯萎。叶片上产生不规则水渍状浅褐色斑。

【病原】 为核盘菌属的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de Bary。子座为一菌核。菌核球形至豆瓣状或呈粪状,1~10毫米。其上产生子囊盘1~20个,淡红褐色。子囊圆筒形。子囊孢子椭圆形或梭形。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菌核萌发长出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引起初次侵染。另外,菌核在较高湿度的土壤中能直接产生菌丝体,向周围蔓延扩展。温度较低(在20℃左右),过度浇水,造成圃内湿度大,通风差,病害易发生。

该菌寄生范围广泛,能侵染菊科及多种草本观赏植物。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病残体并销毁。将病土置于消毒锅内,45~60℃蒸气消毒1小时,或用75%五氯硝基苯5~7克/m2土壤消毒。

(2)栽植不宜过密,土壤不宜过湿,花期控制浇水。基部烂叶及时清除。

(3)用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敌克松800倍液喷洒于植株中下部及地面,每隔10天左右喷1次,连续1~3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