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点粉灯蛾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401页(1321字)

【学名】 Alphaea Phasma(Leech)。

【别名】 粉白灯蛾。

【分布与为害】 分布于湖南、四川、贵州、云南。主要为害桃树。昆明及其附近初步调查,其寄主植物有111种。严重时叶片被吃一光,严重影响林木及其他寄主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形态特征】 成虫体型中等,白色。雌蛾体长约20毫米,翅展约56毫米;雄蛾体长约16毫米,翅展约30毫米。成虫头部腹面橘黄色,额的两边及触角黑色,触角干上方白色。下唇须黑色。翅基片具黑点。前翅前缘脉上有4个黑点,内横线、中横线、外横线、亚外缘线为1系列灰褐色点。后翅亚外缘线为1系列褐点。腹部背面橘黄色,基部有一些白毛;腹部各节的背面中央及两侧缘各有1列连续的黑点。卵成块状排列。卵块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大小不一。一般长径17毫米左右,短径7毫米左右。卵块表面覆盖细密的浅红色绒毛。卵为圆形,长径约0.4毫米,短径为0.35毫米,浅红色或浅黄色。卵粒常堆集并排列成数层。幼龄幼虫头黑色,体橄榄暗黄或黄赭色,成长幼虫体长23~40毫米。头浅玫瑰红色,体深灰色,稍带金属光泽,并具樱草黄斑及同色的背线。体具毛瘤,浅茶色,其上密生黑色与白色的长刺毛。前胸背板及胸足黑色,腹足与臀足红色,腹足趾钩单序弦月形。蛹红褐色,蛹体圆桶形。在后胸及第一腹节处缢缩。蛹腹部共10节,第四节背腹面后缘,第五及第六节各节背腹面前、后缘、第七节背腹面前缘都有突边板。臀棘短小,着生红褐色长短不等的钩刺。每钩刺末端呈圆盘状。茧长椭圆形,白色、浅黄或浅红色,丝质,薄而呈半透明状,平均大小为26毫米×14毫米。茧外混杂幼虫所脱落的长毛,少数幼虫不吐丝结茧。

【生活习性】 在云南昆明1年发生1代。以蛹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开始羽化、产卵,6月上、中旬孵化。幼虫共7龄。幼虫一般嚼食寄主植物的叶片,为害颇烈。初龄幼虫,常在寄主上用白色细丝织成半透明的网,群聚在网下取食。可将叶片表皮、叶肉啃食殆尽,有的叶缘被食成缺刻。叶片受伤后,卷曲枯黄,继变为暗红褐色。有时,幼虫将几个叶片用丝纠缠在一起,隐居其中为害。3龄后幼虫,食量大增,分散转移。老熟幼虫结茧化蛹前,从枝叶上沿树干向下爬行,寻找结茧化蛹场所化蛹。蛹体末端有时附有蜕皮。茧由体毛和丝组成。

成虫夜间活动。羽化后的成虫,除栖息于寄主植物上外,也可在室内窗框、墙壁上发现。成虫交尾后,雄蛾不久死亡。雌蛾产卵于叶背面。共产卵5次,约500余粒,产卵时间1周左右,卵径10~23日孵化。

幼虫主要天敌有脊茧蜂Rhogas sp;幼虫和蛹天敌有两色撵寄蝇、白僵菌等。

【防治方法】 冬季清除落叶,消灭越冬蛹。幼虫孵化期(6月上、中旬)选喷敌百虫或杀螟松1000倍液,或25%爱长乐1500倍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