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尾毒蛾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422页(894字)

【学名】 Euproctis similis var.Xanthocampa。

【别名】 桑毛虫、金毛虫、毒毛虫。

【分布与为害】 分布东北及湖南、河北、河南、云南、山东、江苏、浙江、湖北、广东、广西、贵州、安徽、江西等地。寄主有梅、桃、海棠、桑、李、梨、柳、樱花、蔷薇科等。幼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影响树势。

【形态特征】 成虫体白色。雌蛾体长15~18毫米,翅展34~40毫米;雄蛾略小,触角羽毛状,腹端有橙黄色毒毛1丛。翅白色,前翅后缘有2个黑褐色纹。足白色(图9-32)。卵扁球形,黄褐色。卵块椭圆形,每块有卵200~300粒,表面覆有黄色绒毛。1龄幼虫灰褐色,2龄全身出现彩色。老熟时体长30毫米。头黑,胸腹黄色,有1条红色背线,各节上有很多红、黑色毛疣,上生黑色及黄褐色长毛和松枝状白毛。第一、二腹节膨大,背面各有1黑色毛丛,第六、七腹节背面中央各有1橙红色小盆状突起。蛹棕褐色,体长13毫米。茧长椭圆形,灰褐色。茧薄,外附幼虫脱落毛。

图9-32 黄尾毒蛾

1.成虫 2.幼虫 3.蛹

【生活习性】 江浙一带1年3~4代。以3~4龄幼虫在树干裂缝或枯叶内结茧越冬。5月下旬化蛹,6月上旬羽化。第一代幼虫6月中旬为害最烈,食性杂。第二代幼虫发生于8月中旬高峰期,第三代幼虫为9月中旬,第四代幼虫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卵产于叶背,卵有腹末黄毛覆盖。每雌蛾产卵200~550粒。卵期4~7天。幼虫8龄,8~37天,2龄起开始有毒毛,3龄后分散为害。幼虫白天停栖叶背阴凉处,夜间取食叶片。老熟幼虫在树干裂缝结茧化蛹。蛹期7~12天。

【防治方法】 冬季刮除枝干、裂缝内虫茧。幼虫发生期喷20%杀灭菊酯2000倍液或50%杀螟松1000倍液。

上一篇:黄褐天幕毛虫 下一篇:榆绿天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