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肩星天牛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458页(1408字)

【学名】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 chulsky。

【分布与为害】 分布江苏、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甘肃、宁夏、内蒙古、辽宁、安徽、浙江、湖北、江西、福建、广西、四川等地。寄主有柳、月季、樱花、垂丝海棠、樱桃、李、梨、苹果等。幼虫为害韧皮部,至4龄时蛀入木质部,然后向上蛀,在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来回蛀食。

【形态特征】 成虫体色漆黑,带紫铜色,长17.5~39毫米,宽5.5~12毫米。头比前胸略小,中央有纵沟。复眼黑色,肾形。触角鞭状,12节。第一节端部膨大,第二节最小,第三节最长,以后各节逐渐短小。从第三节开始各节基部呈灰蓝色。雌虫触角为体长的1.3倍,最后1节末端为灰白色。雄虫触角为体长2.5倍,最后1节末端黑色。前胸两侧各具1刺状突。鞘翅面有20个左右大小不同白斑纹,基部光滑无疣,故名光肩星天。足及腹面黑色,布蓝色绒毛(图9-52)。卵乳白色,长椭圆形,长5~7.5毫米,两端稍弯。孵化前淡黄褐色。初孵幼虫乳白色,食后呈淡红色,老熟后黄褐色。体长50~60毫米。头褐色,触角3节,淡褐色,较粗短。前胸发达,背板黄褐色,后半部色较浓,有“凸”形纹,其凸形纹前无深色细边。中胸最短,其腹面和后胸背、腹各有1个步泡突。胸足退化,腹部10节,背面可见9节。背面的步泡突中央有横沟2条,腹面也有1条。第十节变为乳头状突起。蛹黄褐色。雌蛹体长25~37毫米,雄蛹略小。触角前端卷曲呈环状,雌蛹卷1圈,雄蛹卷1.5~2圈。

图9-52 光肩星天牛

1.成虫 2.产卵痕 3.幼虫 4.幼虫前胸背板 5.蛹

【生活习性】 1年1代,少数2年1代。以幼虫越冬。由于寄主树龄不同,代数也不同。次年3月下旬幼虫开始取食,4月底、5月初开始化蛹,6月上旬羽化。成虫停留枝干内7天,6月中旬至7月上旬成虫飞出盛期。10月上旬仍可见成虫。雌成虫寿命16~66天,雄虫寿命3~50天。成虫从侵入孔上方咬1洞飞出,先食叶、嫩枝补充营养,2~3天后交尾,过3~4天产卵。产卵前在树干东、西两侧先咬1近圆形刻槽,将卵产于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1处1粒,以分权处和萌生枝条处较多。每雌虫可产22~34粒。产后1~2天刻槽周围树皮变黑腐烂的是受精卵。卵期10~25天,如在9月下旬以后产的卵,要到第二年才孵化。

光肩星天牛喜在枝干稀疏林中为害,故林内受害轻,边缘受害重。生长旺盛的植株上,卵和初孵幼虫易死亡。

【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增强树势,及时伐除衰弱植株。

(2)成虫羽化后,见枝干树皮变黑腐烂处用小刀挑开灭卵。

(3)用40%乐果或50%敌敌畏1份加柴油9份混合涂刷刻槽杀卵与初孵幼虫。

(4)幼虫盛孵期(约7月下旬至8月初)喷25%园科3号200倍液1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