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线菊蚜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557页(1177字)

【学名】 Aphis citricola Var der Goot。

【别名】 苹果黄蚜。

【分布与为害】 分布黑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山西、宁夏、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湖北、安徽、江西、四川、云南、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寄主有绣线菊、樱花、海桐、麻叶绣球、榆叶梅、栀子花、西府海棠、桂花、垂丝海棠、氏、含笑、贴梗海棠、木瓜海棠、银柳、白兰、石楠等。蚜虫刺吸枝叶汁液,造成枝枯、叶黄、叶早落。

【形态特征】 无翅孤雌蚜体长卵形,金黄色,长约1.7毫米,宽0.9毫米。触角黑色,为体长3/4,有瓦纹,第三节有毛4~6根。头部毛10根。腹部各节具中毛1对,第五、六节节间斑黑色。腹管圆筒形,黑色,具瓦纹。尾片长圆锥形,近中部收缩,有长毛9~13根。尾板末端圆,有毛12~13根(图9-111)。有翅孤雌蚜体长卵形,长1.7毫米,宽0.75毫米。头、胸部黑色,腹部黄绿色。触角为体长3/5,第三节圆形,次生感觉圈5~10个,单行排列,第四节有2~4个。第二至四腹节有大型缘斑,第一至八腹节各有短横带。腹管黑色,腹管后斑近方形,大于前斑。尾片黑色。卵为椭圆形,漆黑色,有光泽。若蚜形似无翅胎生雌蚜,鲜黄色。触角、复眼、足和腹管均为黑色。腹管很短,腹部较肥大;有翅若蚜具翅芽1对。

图9-111 绣线菊蚜

1.有翅孤雌成蚜 2.触角第三、四节 3.无翅孤雌成蚜 4.触角全长 5.尾片 6.腹管

【生活习性】 1年20多代。以卵在寄主枝条裂缝、芽苞附近越冬。在杭州3月上旬开始孵化为干母。干母成熟产生干雌。干雌从春至秋均以孤雌胎生方式繁殖。4月底5月上、中旬在嫩梢、嫩叶上大量繁殖,为害最重。6月上、中旬梅雨季节,虫口下降。7月以后迁往一年生蓬、海桐等嫩梢上繁殖为害,9~10月麻叶绣球上虫口又回升,但繁殖量不如5月份。10月至11月产生性母,有翅雄蚜和无翅雌性蚜交配后,于11月中、下旬产卵越冬。

绣线菊蚜的天敌有龟纹瓢虫、异色瓢虫、横斑瓢虫、红肩瓢虫、麦蚜茧蜂、黍蚜茧蜂、棉蚜茧蜂、苹蚜外茧蜂、双三叉蚜、茧蜂、丽草蛉、黑带食蚜蝇等。

【防治方法】 冬季花木休眠未萌芽前喷5%柴油乳剂100倍液,杀越冬卵。5月上、中旬蚜虫盛发时喷50%杀螟松1000倍液,或50%抗蚜威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