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绵蚧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617页(1120字)
【学名】 Icerya purchasi Maskell。
【分布与为害】 吹绵蚧遍布全国各地。寄主很广,主要有海桐、柑橘、桂花、梅花、广玉兰、牡丹、玫瑰、蔷薇、月季、含笑、米兰、木芙蓉、扶桑、石榴、山茶、海棠、南天竹、紫藤等。若虫和雌成虫喜栖在枝叶上,吮吸汁液为害,还诱发煤污病,造成枝梢枯萎,引起大量落叶,危及植株生长。
【形态特征】 雌成虫椭圆形,橘红色,长5~7毫米。腹面平坦。中、后胸的突起显着,四周有淡黄色绵状蜡块,并有银白色蜡质和纤维状蜡丝。成熟雌虫腹部下面有1银白色、椭圆形隆起的卵囊。卵囊长4~8毫米,通常有14~16根纵条纹。雄虫细长,长约3毫米。胸部黑色。腹部橘红色。前翅狭长,灰褐色,后翅退化成匙形的拟平衡棍。腹部末端有钩刺3~4个。卵长椭圆形,初产时橙黄色,后变为橘红色,长0.7毫米(图10-24)。初龄若虫体椭圆形,红色。触角端部膨大,有4根长毛。腹部末端有3对长毛。2龄若虫背面褐红色,上覆盖黄色粉状蜡层,大体和初龄若虫相似。2龄时能区别雌雄。雄虫体较长,较活泼。3龄红褐色,体毛发达。蛹长3.5毫米,橘红色。茧长椭圆形,质地疏松,外披白色蜡粉。
图10-24 吹绵蚧
1.雄成虫 2.雌成虫 3.若虫
【生活习性】 在上海1年发生2~3代。以雌成虫或若虫在枝干上越冬。翌春3月产卵,5月为产卵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若虫盛孵。成虫于6月中旬至10月上旬发生,7月中旬较多。第二代成虫7月上旬至8月中旬产卵,8月上旬产卵盛期。若虫7月中旬至11月下旬发生,8~9月为盛期。若虫每蜕皮1次,换居1次,有群栖性。雄虫较活泼。3龄时口器退化,在树干裂缝或附近松土、杂草中化蛹。
【防治方法】
(1)结合整枝修剪,剪除虫枝销毁,以利通风透光。冬季喷1次波美3~5度石硫合剂。
(2)若虫盛孵期选喷40%氧化乐果或50%杀螟松1000倍液,隔10天喷1次,共2~3次。
(3)保护利用天敌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小红瓢虫、黑缘红瓢虫等吹绵蚧的优良天敌。
南天竹除上述病虫害外,尚有木橑尺蛾、碧蛾蜡蝉、小蓑蛾、广菲盾蚧等,可参考其他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