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南京大学出版社《简明西方哲学手册》第175页(706字)

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原词含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思。在近代西方,逐步进入哲学、社会学着作,但不同的着作家赋予它不同的含义。黑格尔把它第一次应用于哲学,成为他哲学中一个常用的范畴,意思是向异己、甚至向对立物的转化。

黑格尔用异化说明主体和客体(包括劳动者和产品)的分裂、对立,说明“绝对理念”的“外化”为自然。在黑格尔哲学中、“异化”、“外化”、“对象化”,都是说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派生出一个客体,所以它具有派生、转化等含义;同时,主体派生出来的这个客体,是主体的对立面,所以是一种异己的力量。黑格尔的“异化”,同他的哲学体系一样,带有思辨的、神秘主义的色彩。费尔巴哈也使用这个词,用它来说明和批判宗教。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由人所创造而又主宰了人,上帝无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他在批评唯心主义时,也认为它是人的理性的异化。

克思在其早年还没有摆脱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影响的着作中,也曾提出过劳动异化的思想,把“异化”作为基本范畴来说明历史,批判资本主义,论证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后在《资本论》的个别地方,仍使用过异化这个概念,用来说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一切,对工人阶级来说,都变成异己的力量,变成了资本家支配工人的权力。这里,异化这个概念的含义跟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所指的含义已有根本的区别。马克思从来没有把异化概念作为其学说的基本范畴和规律,作为理论和方法来说明一切社会和历史现象,而只是严格用它来说明阶级对抗的社会,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