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南京大学出版社《简明西方哲学手册》第178页(1140字)

【生卒】:1804-1872

【介绍】:

德国古典哲学家,人本学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出生于巴伐利亚的兰茨胡特。1823年进海德堡大学神学系学习,1824年转入柏林大学哲学系,1826年又转学到爱尔兰根大学,学习植物学、解剖学和心理学,大学毕业后在该校任讲师,讲授近代哲学史、逻辑学和形而上学。1830年由于宣传无神论思想被逐出大学讲坛。1837年迁居布鲁克堡村,专门从事着述。他的整个后半生都是在乡间度过的,晚年读过克思的《资本论》。1870年加入德国民主工党。

费尔巴哈在批判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建立了自己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他坚持从自然本身说明自然,肯定自然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空间、时间和机械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自然史本身是有规律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是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体,不是精神产生自然,而是自然产生精神;明确主张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指出:“人的意识是事物的反映,是原于事物的。”强调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同时也承认思维在认识中的必要性。由于他把人看成是脱离历史和社会关系的生物,不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因此,他的唯物主义只能是直观的唯物主义。他坚决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认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根本错误是颠倒了现实的存在和关于存在的思维的关系;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从人当中抽象出来并与人相分离的精神;黑格尔的哲学就是“思辨神学”。但他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却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从而使自己的哲学没能摆脱形而上学的局限。对宗教的批判是费尔巴哈哲学的重要内容。费尔巴哈认为,宗教关于上帝的观念是“人的依赖感”,首先是对自然界的依赖感中产生的,是人们幻想的产物。“上帝的一切特性只是从人那里得来的”,并非“神改造了人”,“是人按照他的形象造神”。但费尔巴哈并不了解宗教产生的社会阶级根源,并在否定以往的宗教之后,鼓吹建立一种新的无神的“爱的宗教”,来宣扬超阶级的爱。

费尔巴哈在反对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创建了把被神学和思辨哲学歪曲了自然和人的本质“返本复原”的人本学,这是他的功绩。但是,他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其哲学并没有真正克服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仍带有形而上学性、机械性和直观性等缺点;在社会历史观上,还是一个唯心主义者。马克思和恩格斯摒弃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糟粕,吸收了其中的基本内核,并同辩证法相结合,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从而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费尔巴哈的主要着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宗教的本质》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