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康德主义的生理学学派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南京大学出版社《简明西方哲学手册》第207页(753字)
新康德主义的早期学派,又称生理学的新康德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朗格。生理学的新康德主义主要是抓住康德学说中关于认识主体的心理——生理倾向,从感官生理学的角度解释和发挥康德哲学。感官生理学是19世纪上半叶产生的一种带有唯心主义倾向的生理学思潮。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生理学家弥勒和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感官生理学的观点是,人的感觉和观念对于认识主体的神经机制有着密切的依赖关系。由此产生的生理学唯心主义思潮便“否定我们的感觉是客观实在的映象”。以朗格为代表的生理学学派就是根据感官生理学的成就,以生理学的唯心主义为出发点去说明认识论问题,并建立生理学的新康德主义理论的。朗格把康德的认识论归结为感官生理学,认为“感官生理学是发展了的和纠正过的康德哲学。”他说,感官生理学领域的惊人成就“完全可以用于证实普罗泰戈拉关于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古老的原理。”既然我们的感性知觉的性质完全取决于我们器官的结构,那就不能排除这样的论点,即“我们的全部经验,都是心理组织决定的”。(朗格认为,心理组织由生理组织所决定。)这样,他就把康德意识形式的先天性完全归结为认识主体的心理-生理组织,把空间、时间和所有的知性范畴都看作是先于经验而植根于我们的生理器官的组织之中的了。因此,世界只能是我们的表象世界,人的认识只能局限于表象世界的范围。据此,朗格否定了康德关于自在之物的观点。他认为,自在之物只是一个不可超越的界限概念,因而不可能在人的感觉之外独立存在。生理学的新康德主义否定了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进一步发展了康德哲学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是从右的方面批判康德哲学的一个典型。生理学派流行的时间不长,19世纪80年代以后,其影响便日趋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