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南京大学出版社《简明西方哲学手册》第208页(899字)

德国哲学家、早期新康德主义者朗格的主要着作。该书全名为《唯物主义史以及对其当前意义的批判》,共两卷。第一卷论述康德以前的唯物主义,出版于1866年;第二卷论述了自康德以来的唯物主义,出版于1875年。

在这部着作中,朗格试图通过对唯物主义的研究,抵制和克服当时在德国复活和流行的唯物主义思潮,并从康德的哲学立场出发,阐述了自己的哲学观点。朗格承认唯物主义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唯物主义的假说为自然科学的新发现提出了最多的机会。他反对那些轻视唯物主义的人,肯定唯物主义在认识感性世界的科学中所具有的权利和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反对唯物主义。他认为,唯物主义只是从经验、正确的常识和自然科学中得出纯粹的结论,而与人类自由精神的最高机能没有联系,因此,唯物主义已不是一种哲学的世界观了。为了驳斥唯物主义,朗格发挥了康德哲学中的先验论思想,并借助感官生理学的成果,断言我们的全部经验都是由生理-心理组织决定的。他指出,无论是感觉、时空,还是因果范畴都是我们的感官生理结构先天所固有的。据此,他否定康德哲学中关于自在之物的观点,认为“凡是经验的对象都只是我们的对象”,都是由人的生理组织决定的表象世界,表象世界之外的所谓事物的绝对本质,即自在之物“则笼罩在不可透视的黑暗之中”。所以,自在之物只是一个“界限概念”。他认为,唯物主义忽视了人类的理想,忽视了宗教、艺术、歌,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倾向于利己主义。他把“伦理唯物主义”理解为物质享受主义,主张以先验的伦理观取代本质上是利己主义的伦理唯物主义。书中还阐述了作者的社会改良主义思想。朗格认为,利己主义是不正当的,最终必将导致社会的崩溃,而阶级利益协调的学说则是虚伪和荒谬的。因此,只有通过伦理上的感化、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以及和平改良的途径才能达到伦理的理想社会。

《唯物主义史》是第一部系统的论述新康德主义哲学的着作。它对新康德主义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对后来的新康德主义者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上一篇:朗格 下一篇:简明西方哲学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