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南京大学出版社《简明西方哲学手册》第292页(967字)
【生卒】:1905-1980
【介绍】:
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社会活动家,存在主义最着名的代表人物。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1924年考进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获中学哲学教师学衔,随后在勒阿弗尔的一所高级中学任教。1933-1935年在德国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在胡塞尔的指导下,研究了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等人的着作,逐渐形成自己的哲学体系。回国后继续在中学执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从军作战,1940年被俘,恢复自由后与梅洛一庞蒂等左派知识分子一起积极参加抵抗运动。1945年主持创办了《现代》杂志。50年代积极参加维护世界和平的活动,1953年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5年曾访问中国。还先后担任“极左派”报纸《人民事业》和《解放》的主编。1964年瑞典文学院曾决定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但被他拒绝。70年代以后,他仍坚持参加各种社会政治活动,并保持其激进的政治立场。
萨特哲学思想的发展大体经历了现象学的存在主义、人学的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三个阶段。人的存在、人的本性和人生的价值是萨特存在主义的核心问题。他把存在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存在”。“自在的存在”是物,是在人之外与人对立的整个世界;“自为的存在”是人,是意识,而人或意识是虚无。他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人首先存在,没有本质,所以又称为虚无。人的本质是人自己造成的。萨特主张人是绝对自由的,自由与人不可分离,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是人自己自由选择的结果。50年代以后,萨特开始向马克思主义靠近,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是不可超越的,但同时又攻击当代马克思主义忽视了人,提出用存在主义的“人学”来补充马克思主义。这就是所谓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萨特的思想不仅通过其哲学着作,更多地通过文学作品广为传播,对存在主义在西方社会的普遍流行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影响了西方的整整一代青年,从而也使他自己成为当代法国及西方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主要哲学着作有:《想象力》、《自我的超越》、《情绪理论大纲》、《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