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述源流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58页(930字)
有关奇经八脉的记载,虽首见于《内经》,但载述分散,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如督脉、任脉、冲脉散见于《素问·骨空论篇》、《灵枢·五音五味》、《灵枢·逆顺肥瘦》、《灵枢·动输》等;带脉见于《灵枢·经别》;阴蹻脉和阳蹻脉见于《灵枢·寒热》;阴维脉和阳维脉见于《素问·刺腰痛论篇》。
最早提出“奇经八脉”名称的是《难经》。《难经·27难》中说:“脉有奇经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并对“不拘于经”的含义解释说:“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滂沛妄作,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意即当正经脉气隆盛,诸络脉满溢而不能拘制,则为此八脉能溢蓄隆盛之脉气,故后人有将八脉比喻作湖泽溢蓄江河泛溢水流的作用。
《难经·28难》又归纳了奇经八脉的分布,是为后代文献记述八脉分布的主要内容。《难经·29难》记载了八脉的主要病候,亦为后人宗法之要旨。
其后晋·皇甫谧综《内》《难》之说,在《甲乙经》中设专篇予以讨论,并在卷三腧穴各篇中详载了督脉和任脉所属的穴位和其他六脉与十二经脉的交会关系。同代王叔和着《脉经》,载有“平奇经八脉病”专章,结合脉象充实了八脉的病候。
隋·杨上善着《黄帝内经明堂类成》称:“以十二经脉各为一卷,奇经八脉复为一卷”。惜该专卷现已散佚,无从查考其内容特点。
宋·虞庶在注释《难经·28难》时,对八脉所述的某些腧穴作了整理归纳,并对其功能逐一诠释。
明·李时珍总结《内》《难》并明以前医家对奇经八脉的论述,着《奇经八脉》,循经释穴,集诸家之大成,兼有发挥,为现代研究八脉的主要参考文献,亦为本章内容之主要依据。同代《普济方》与《针灸大全》将其与金·窦默所着《针经指南》中“流注八穴”相结合,发展成为“八脉交会八穴”的理论,为现今治疗八脉病的主要用穴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