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一般概念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73页(1097字)

十二经别最早记载见《灵枢·经别》。因原文载称“×××之正”,故亦称“别行之正经”。其分布特点,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离正经(“离”),进入体腔(“入”),然后表里两经并行,经过相为表里的脏腑,其中足三阳经的经别都通过心脏,最后,再浅出体表(“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合”)。所以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可以用“离、合、出、入”四个字来概括,每一对相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共成“六合”。其意义如下:

(1)加强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十二经别进入体腔后,表里两经相并而行,经过相为表里的脏腑;并且在浅出体表后,阴经经别合入阳经经别,共同注入体表的阳经,起着在体内沟通表里经脉与脏腑的作用,可作为分析生理病理的参考。

(2)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联系 由于十二经别一般都是从四肢部的经脉分出,进入体内向心循行,这对于扩大经络的联系和由外而内地传导刺激,解释体表与体腔的有机联系和穴位治疗内脏的病症起着重要作用。

(3)加强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 十二经别表里相合,上行头部,弥补了十二经脉中六阴经脉不上头面的不足之处。这是《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十二经脉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的具体说明,也是解释近代发展的耳针、面针、鼻针等的理论依据之一。

(4)扩大经脉及其腧穴的主治范围 十二经别的分布弥补了十二经脉所不到之处,因此,对经络穴位的主治范围也相应地扩大了。例如:足太阳经脉并不到达肛门内,但该经的承山、承筋等穴,都可以治肛门病,就是因为足太阳的经别“别入于肛”的缘故。再如手阳明经脉分布到颈部,但其病候及穴位的主治则有喉痹证,这是因为手阳明经别“上循喉咙”的缘故。

(5)加强足六经对心脏的联系作用 足六经经别上行经过腹、胸,它在加强腹腔内脏腑表里联系之外,又与胸腔内心相联系。根据这一关系,可以解释腹腔内脏发生病变可出现心病症状的缘由,如足太阴、足少阴病中的心痛、心烦;肝病中的烦躁、失眠;肝肾疾病严重时的神志不清;胃中不和而引起的失眠;胆病过程中的精神症状等。这对于分析生理、病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人从经络感传现象中也发现有按十二经别传导的例子,说明古人确定十二经别的循行路线有它的客观依据。

上一篇:维脉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