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一般概念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77页(1419字)

十二经筋均以所隶属的经脉为名。其分布只在四肢、躯干和胸廓、腹腔,不进入脏腑。由于阳主外,手足三阳的经筋均分布在肢体的外侧;阴主内,手足三阴的经筋分布在肢体的内侧,并且进入胸廓和腹腔。

经筋在周身的分布,都起于四肢末端,上达躯干。太阳、少阴在后,少阳、厥阴在侧,阳明、太阴在前。经筋的分布还有“结”和“聚”的特点,各经筋互相联系。如足太阳之筋,前结于肩髃,上结于完骨,与阳明、少阴相联系;足少阳之筋,前结于伏,后结于尻部,与阳明、太阳相联系;足阳明之筋,上结于髀枢,后属于脊,与少阳、太阳相联系。另外,足三阴与足阳明之筋并结聚于生殖器部位,故《素问·痿论篇》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足太阴之筋还上腹,着于脊;足少阴之筋还循脊至项,合足太阴;手三阳之筋,并上布头面,结于头角;手三阴之筋,并布达胸内,其中手太阴之筋还延展到胁;手少阴之筋还到达脐部。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筋有刚柔的不同。刚筋都分布在四肢项背骨骼附近,坚韧有力,可以联缀四肢百骸;柔筋都在胸腹头面,柔和而广阔,有相互维系的作用。手足三阳之筋行于外,刚者较多;手足三阴之筋行于内,柔者较多。所以十二经筋总括刚筋柔筋的功能而有联缀百骸,维系周身的功用。其临床症候与施治原则有以下一些特点:

(1)经筋对肌肉、关节的屈伸和肢体运动有重要作用,所以,经筋的病候多表现在运动方面,或内脏系膜方面,如局部筋肉松弛、牵掣、拘急、转筋、疼痛、肿胀以及肢体瘫痪不能运用,全身性的抽搐、痉挛、癫痫样发作等。至于耳鸣、耳痛、视力差等五官病,以及喘息、胃病等内脏病,也可以由于耳内或眼部筋肉的病变,以及联系内脏的所谓“维筋”拘挛而引起,必须和内脏本身的疾病加以区别。

(2)阴阳经筋之间还具有拮抗作用。《灵枢·经筋》曰:“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能伸。”是指背侧的经筋拘急,可发生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腹侧的经筋拘急,则导致只能弯俯而不能直伸。同时,经筋的虚寒症,多见拘急强直,经筋的实热症,多见弛缓不能收缩,这是经筋病的特点之一。

(3)经筋所表现的症候,多属筋肉组织的疾病,临床上常见的软组织劳损,肌肉风湿痛,以及运动神经疾病所引起的肌肉痉挛或瘫痪等,都属于经筋病的范围。

(4)关于经筋病候的治疗选穴,对一些局部的病症,一般可以“以痛为输”,即当病痛的部位或按压痛点取穴针刺,也就是局部取穴(参阅4.1.1“近部取穴法”)。同时,因它同经络密切联系,所以也可在有关的经络穴位上进行治疗。

(5)关于针刺方法,《灵枢·官针》中记载有“分刺”(刺肌肉)、“恢刺”(刺肌腱)、“关刺”(刺关节附近的肌腱)、“浮刺”(横刺到深层肌肉或筋膜)、“合谷刺”(多向透刺,刺肌肉)。这些针刺方法也多适应治疗经筋病。《内经》还认为,经筋的病,凡属拘挛、牵掣等虚寒症,要采用温针、火针、艾灸、药熨等温热刺激;属于弛缓的实热症则不能加用温热的方法。这对治疗风湿性肌肉病及软组织劳损等都有指导意义。各经筋的分布部位和病候介绍如下。

上一篇:足三阳经筋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