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上下配穴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258页(2018字)

上下配穴法是经络手足上下联系规律的运用,它属于远道选穴的范围。本法中的“上”是指上肢和腰部以上的穴位,“下”是指下肢和腰部以下的穴位,在临床中,上下肢配穴应用较广,如胃病,上肢取内关,下肢取足三里;咽喉痛、牙痛,上肢取合谷,下肢取内庭等。

此外,八脉交会八穴(指上下四对穴位),手经与足经有同名经组合关系以及上下接引关系,因而在配穴方法上,也出现八脉八穴配穴,同名经配穴和上下接引配穴法等。

1.同气相求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 十二经脉中手经在上,足经在下,手经与足经之间同名经相接。所谓同名经,即手足太阴、手足厥阴、手足少阴、手足阳明、手足少阳和手足太阳。它们相接互交,接成六对。

手足同名经的联系,不但使十二经脉可概括为“六经”,主要还在于说明上肢和下肢之间的协同作用。近人观察到经络感传也有手足同名经互相传导的现象。

在处方配穴中,把手足同名经穴位配伍应用,称为同气相求配穴法,应用较广。例如:手足阳明经分布范围到达头面、口齿、咽喉,所以齿痛、咽喉痛等症可以配用上肢的合谷穴,下肢的内庭穴;手足少阳经的分布到达头侧部、耳部,所以偏头痛,常配用中渚、足临泣穴,耳病常配用中渚、侠溪穴等;手足太阳经分布于颈项等部,所以颈项强痛,可配用养老、昆仑穴等。手足阴经配伍同样如此,如《百症赋》云:“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这是手足太阴经穴配合应用;“倦言嗜卧,往通里、大钟而明”,为手足少阴穴相配。

在针刺麻醉中,对眼部、唇部、腭部手术,也有取手阳明经的合谷和足阳明经的丰隆穴、内庭穴,上下配用;对侧腹腰肋部手术,取手厥阴经的内关与足厥阴经的太冲穴,上下配用等。这些例子均属同名经同气相求的配穴,此种配穴法源出《身经通考》。

2.流注八穴配穴法 流注八穴配伍是以经络手足上下的联系为依据的配穴法,其法是以八穴主治作用与相关经脉流注相通关系进行配伍。八脉八穴的联系乃属上下联系的一种配穴法,例如公孙(足太阴)通于冲脉,内关(手厥阴)通于阴维脉,两者合于心、胸、胃;后溪(手太阳)通于督脉,申脉(足太阳)通于阳蹻脉,两者合于项、肩胛、耳、内眼角;足临泣(足少阳)通于带脉,外关(手少阳)通于阳维脉,两者合于项、肩胛、颊、耳、外眼角;列缺(手太阴)通于任脉,照海(足少阴)通于阴蹻脉,两者合于咽喉、胸膈。

由于八穴与八脉通会的特定关系,以及共同的主治范围,所以此种配伍应用为临床常用之法。

流注八穴配伍出于《针经指南》,它对临床辨证和分析穴位的主治性能和针灸、针麻的选穴、配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上下接引配穴法(对应配穴法) 上下接引配穴法也属远道选穴法范围。《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说:“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人体腧穴既可以治疗其所分布部位的疾患,又可以治疗经气所流布的远隔部位的疾患。手足同名经的上下贯通,两侧同名经之间的联系,符合“同气相求”的原则,上下接引配穴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依十二经脉“标本”、“根结”、“气街”的理论,对以疼痛为主症的疾病,采取上下穴位对应相配进行治疗,故又称对应配穴法。

现代着名针灸学家陆瘦燕先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以疼痛为主的疾病,往往局部取穴不能减轻症状,而在相应的远隔部位取穴,可以使症状减轻或消失。例如:疼痛在肩关节部位,往往在足踝关节同名经部位或穴位处有压痛点;疼痛在肘关节,往往在膝关节同名经部位或穴位处有压痛点;疼痛在腕关节部,往往在髋关节同名经部位或穴位处有压痛点;而髋关节部位的疼痛,可在手腕关节同名经出现压痛;膝关节部位疼痛,可在肘关节同名经部位出现压痛;踝关节疼痛,可在肩关节同名经部位出现压痛。根据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的原则,在同名经相对应的部位或穴位进行针刺,疼痛会明显减轻乃至消失。但要注意,在运用同名经远道取穴时,必须辨清疼痛部位所属经络,如果辨错经络,效果往往不显。所以在取穴时,手足同名经相应的部位往往可以按到压痛点,但必须根据“宁失其穴,毋失其经”的指导,针刺相应经络上的痛点或穴位。若患者疼痛转移,亦应随病痛部位转移而取穴。如出现痠麻症状时,可由同名经远道取穴改为局部取穴加用拔罐。若同侧同名经取穴效果不明显时,亦可根据巨刺理论,用对侧的同名经穴左右交错而刺。上下接引配穴法,最早出于《针灸问对》。

上一篇:远部选穴法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