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中暑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272页(1102字)

中暑是指在烈日之下或高热和热辐射的环境中长时间停留或工作,人体不能维持体热平衡而热量蓄积所致。临床上有热射病、热痉挛、日射病等区别。

【诊断要点】

(1)有在高温环境或烈日下作业中或结束后不久发病的病史。

(2)先见大量出汗、口渴、头昏、眼花、耳鸣、心悸、乏力。继则体温上升,有早期循环衰竭征象。重度患者可见高热、躁动、谵妄、抽搐、昏迷、呼吸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等严重表现。

(3)检查尿量、尿比重、尿常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的变化。检测电解质、血液酸碱度、肾功能变化等。

【治疗】

1.体针 取穴:(1)大椎、曲池、合谷、陷谷、太冲;(2)水沟、十宣、曲泽、委中、百会。方法:轻症取(1)组,先针大椎,施泻法,后针其他穴位,留针30分钟。重症取(1)(2)组,以三棱针刺十宣穴出血。百会穴可用艾条灸。

2.皮肤针 取穴:夹脊穴(胸5-8),汗闭加颈夹脊4-7,眼花加前额区,痉挛加腰骶部。方法:用重刺手法叩刺胸夹脊,其他部位均用轻叩刺。

3.耳针 取穴:神门、皮质下、交感、心、肾上腺、枕、耳尖。方法:用毫针强刺激,捻转5分钟后,留针30分钟。耳尖针刺放血。

【现代临床举例】

杨氏报道一女性,24岁。于途中卒然仆于路旁,呼吸气粗,汗大出,壮热(41℃)。诊断为中暑。治则是开窍泻热清暑。外方:少商、商阳、中冲、太阳、攒竹、委中、曲泽、合谷。除合谷用毫针重泻外,其余穴全用三棱针刺血,每穴放血3滴,并予温开水频服。针后2小时,热退神清,病愈。(杨介宾,四川中医,1987;(9):45)

【备注】

(1)中暑患者需立即转移到通风阴凉处,解开衣帽,积极采取降温措施。针刺好转后,给予清凉饮料,加强护理,密切注意体温、血压、呼吸、脉搏等变化。危重患者需采取中西医综合治疗。

(2)刮痧疗法治疗轻度中暑有较好效果,可以配合治疗。

上一篇:休克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