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休克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271页(1121字)

休克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周围性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大出血、严重脱水、重度外伤、剧烈疼痛、药物中毒及严重的过敏反应等原因均可引起本征。根据病因和病理特点,临床可分为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过敏性、神经源性、内分泌性、药物源性和创伤性等类型。

【诊断要点】

(1)全身无力,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肢端发绀,烦躁不安,反应迟钝,或表情淡漠,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2)收缩压降低至10.7kPa(80mmHg)以下,或脉压小于2.67kPa(20mmHg)。心率增快达100次/分以上,或心动过缓在40次/分以下。脉搏细数、微弱,或缓迟结代。

【治疗】

1.体针 取穴:素髎、水沟、内关、中冲、涌泉。方法:先刺素髎、内关,持续运针,中强刺激,待血压回升稳定后,可间歇运针或留针。如升压效果不明显时,可酌加水沟、涌泉等穴,亦可加电针刺激。

2.灸法 取穴:百会、神阙、关元、足三里、涌泉。方法:以艾条悬灸关元、百会,每穴15分钟。或在各穴施小艾炷灸,不计壮数,至脉回汗止为度。神阙宜施隔盐灸。

3.耳针 取穴:肾上腺、升压点、皮质下、心、神门。方法:选择3-4穴,毫针刺入,间歇运针,两耳交替。

【现代临床举例】

方氏报道一女性,45岁。因肘关节痛用普鲁卡因和醋酸强的松在痛点施封闭疗法,注射后即出现头晕、胸闷、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脉搏150次/分,血压7.98/3.99kPa(60/30mmHg)。针刺内关,5分钟后好转,40分钟后症状完全消失。4日后患者要求仍以封闭治疗,先针内关(双),封闭治疗中未出现不良反应。(方凤萍,新中医,1984;(6):34)

【备注】

(1)休克发生,来势急骤,在救治过程中,宜以针刺与灸法并用,必要时需采用中西医结合抢救措施。针灸急救结束后,宜积极配合中西药物治疗原发病症。

(2)救治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呼吸、心率、脉象和面色、神志等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上一篇:痉证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