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痉证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268页(2743字)

凡有四肢抽搐的症状都称痉证。因其发病缓急不同又可分急痉风和慢痉风。凡发病急暴,突然四肢抽搐或颈项强直,牙关噤闭,角弓反张者称急痉风;凡起病缓慢,四肢抽搐断续进行者称慢痉风。本病多见于小儿,如小儿高热、脑炎、脑膜炎、菌痢、破伤风、中暑、脑发育不全、血钙过低、小儿局部性抽搐等。

【发病因素】

(1)幼儿形气未充,质柔而性纯阳,不耐阳热熏蒸,外感六淫束表,郁而化热,热极生风而发为痉证。

(2)感染时行疫邪,邪伏于阳明内腑,蕴蒸化热,上熏心包,发为痉厥,或逆传厥阴,发为角弓反张的痉证。

(3)脾虚胃弱,运化失司,致水谷不生精微,但成痰浊,蒙闭心包,扰及厥阴,而发为痉证。

(4)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风木震摇,发为痉证。

(5)金疮疮毒内攻,引动肝风而发为痉病。

【辨证分型】

(1)外感风热,身热烦躁,颜面潮红,神识不清,两目上翻,牙关紧闭,手足抽动,舌红脉浮数。感受暑邪者,多发于暑月烈日暴晒过久,引起身热头痛,体若燔炭,汗出口渴,并可突然出现昏厥,牙关紧闭,四肢抽动,舌红,脉洪大而数。

(2)感染时行疫邪者,若邪伏肠腑,则壮热腹痛下痢,里急后重,烦躁不宁,神识不清,四肢抽搐,舌红苔黄腻,脉沉弦而数。若疫毒上熏心包,逆传厥阴者,则必见壮热,头痛如劈,不时呕吐,神志昏厥,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舌红绛苔黄焦,脉弦数。

(3)脾虚胃弱者,症见纳谷减少,多食辄腹泻,面黄肌瘦,四肢欠温,时见手足抽动,或摇头弄舌,舌淡苔中剥,脉虚弱。

(4)肝肾阴亏者,形体瘦削,脾气急暴,烦躁不宁,口干喜饮,睡易惊醒,四肢抽动,舌红而干,脉弦细。

(5)破伤风者,有金疮史,发则频频抽动,角弓反张,两唇抽动,呈苦笑状,若风邪攻心,则出现呕吐不止等危象。

【治疗】

治则:熄风定惊开窍。对外感风热者,兼以疏散风热;感受暑邪者,兼以清泄暑邪;疫毒攻肠者,兼以清利肠腑;疫毒熏蒸厥阴者,兼以清解厥阴疫毒;脾胃虚弱者,兼以调补脾胃;肝肾阴虚者,兼以补益肝肾;破伤风者,兼以清泄疮毒。

1.体针 取穴:水沟、风池、风府、太冲、阳陵泉、涌泉、筋缩、合谷、中冲。对外感风热者,加百会、大椎、合谷、曲池、外关、太阳、印堂、四缝、少商;感受暑邪者,加十宣、委中放血,刺合谷、曲池、大椎;疫毒攻肠者,加天枢、上巨虚;疫毒熏蒸厥阴者,加中冲、内关、行间、神道、百会、大椎、天柱;脾胃虚弱者,加中脘、足三里、公孙、脾俞、胃俞;肝肾阴虚者,加太溪、太冲、肝俞、肾俞;破伤风者,加金疮四周围刺;牙关紧闭者,加颊车、下关、合谷、厉兑;项强者加天柱;头痛者加太阳、百会、印堂、率谷;无热抽搐加身柱、筋缩、后溪、内关、风池、太冲。方法:水沟、中冲、曲池、太阳、印堂、四缝、少商等穴针刺后摇大针孔,疾出针,出血5-10滴。其余腧穴用捻转补泻,可留针20-30分钟,间歇捻转刺激;或加电针,行强刺激,清醒安静后电针刺激强度减弱。每日1次,慢痉风者也可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灸法 取穴:百会、大椎、关元、神阙、合谷、足三里。方法:每穴以小艾炷灸3壮,先灸大椎、关元、足三里,不愈灸百会、神阙(隔盐灸)、合谷。

3.刺络拔罐 本法适宜治疗破伤风。取穴:金疮局部。方法:用三棱针或七星针刺后拔火罐。

4.刺血 本法只适用于小儿高热抽搐症。取穴:食指风、气、命三关。方法:用三棱针刺出血。

5.耳针 取穴:神门、耳尖、枕、皮质下、肾、肝、脾、心、大肠、轮1-6。方法:每次辨证选取5穴,用毫针刺,捻转数分钟,然后留针30分钟。高热者在耳尖部出血数滴,亦可针轮1-6放血。急痉风每日1-2次,慢惊风隔日1次。

【现代临床举例】

胡氏报道,一男孩1岁,高热7天,昏迷,四肢抽搐1天,诊为病毒性脑炎,取毫针刺水沟、十宣,继刺足三里、内关、三阴交。30分钟后抽搐停止,至晚热退,再针足三里、三阴交以巩固疗效。(胡源民,江西中医药杂志,1984;(4):15)

【古代文献选录】

《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大惊乃灸惊脉,若五六十日灸者,惊复更甚,生百日后灸惊脉,乃善耳。”

《千金要方》卷五上:“若风病大动,手足掣纵者,尽灸手足十指端,又灸本节后。”

《玉经·磐石金直刺秘传》:“天吊风,手足拽牵:曲池、足三里(并泻)。”

《杨敬斋针灸全书》下卷:“风痉证腰脊强:风府、风门、肝俞。”“伤寒发痉,其证身体强直,有汗者柔痉,无汗者刚痉:百会、人中、风门、曲池、合谷、复溜。”

《针灸聚英·玉龙赋》:“印堂治其惊搐。”

《针灸聚英·百证赋》:“痉病非颅息而不愈,脐风须然谷而易醒。”

【备注】

(1)针灸作为急救措施,效果较好。针灸同时须积极治疗致病原因,危重患者,必要时应与退热剂、强心剂、镇静剂等配合同用。

(2)幼儿惊厥尤需迅速抢救。让患儿平卧,解开衣扣,保持呼吸道通畅。婴儿治疗宜疾发针,不留针。

上一篇:厥证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