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麻醉科手册

控制性血液稀释、自身输血法

书籍:麻醉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麻醉科手册》第670页(4462字)

人体对失血有良好的代偿作用,主要是通过细胞外液自动地向血管内移动,以补充血容量而取得代偿,这是一种生理性的血液稀释。但当失血量超过血容量的15%时,这种生理性血液稀释以补偿血容量的作用减弱,病人容易因血容量不足而致休克。一般临床治疗原则认为此时必须输血。今知,如果在失血的同时,及时输入等量或更多量的与细胞外液性质相近似的液体,主动地进行血液稀释。这样即使失血量超过15%,甚至达25%以上,血容量仍可保持正常,血压、脉率无变化,由此可做到完全不用输入同种异体血(血库血)。这种通过输液治疗而获得血容量平衡的代偿作用,称为控制性血液稀释(以下简称“血稀”)。

【适应症】

一、用于各种类型的大手术,以代替输用血库血。

二、治疗各种类型的休克(详第十四章第一节)。

三、用于体外循环、预充心肺机。

四、治疗某些难治之症,如微循环血流障碍、血浓缩或高血滞性疾病、肝昏迷、误输血型不合血等。

【禁忌症】

一、老年、心功能明显不全及冠心病病人。

二、重度贫血病人。

三、脓毒血症病人。

四、严重肺疾患病人。

五、肝、肾功能明显不全病人。

【应用价值】 应用血液稀释以代替输血库血,除可以解决血源短缺的困难外,还有下列优点:①无传染肝炎、疟疾等疾病的危险;②不会产生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或蛋白抗原的免疫反应;③无溶血、发热、过敏等输血反应;④解决血型特殊(例如RH阴性)、难以找到合适供血员的输血问题;⑤避免化验血型、交叉配合试验等检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⑥节省病人的经济负担。

【安全限度】 血稀的程度,临床上均用血细胞压积来衡量。血细胞压积的正常值为45%(即每100毫升全血中,红细胞等血细胞占45毫升)。利用稀释液代替血库血进行血稀时,血细胞压积降低的程度以保持在30~25%之间为安全,最低不能低于20%,后者仅适用于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或误输不合血型血的抢救。

【稀释液】 常用的有晶体和胶体溶液二类,施行血稀时,常将这两类液体交替混合应用。

一、晶体溶液:常用的有乳酸钠林格氏溶液和碳酸氢钠盐水溶液两种:

(一)乳酸钠林格氏溶液:其配方和作用特点详见第四章第十二节。因其电解质含量、酸碱度及渗透压等基本与细胞外液相近似,故又称平衡盐液,详表15~6。

表15~6 常用稀释液电解质成分

(二)碳酸氢钠盐水溶液:也是一种细胞外液补充液,详表15~6。配方为氯化钠6克、碳酸氢钠4克、注射用水加至1000毫升。也可临时配制:

盐水或糖盐水 300毫升

4%碳酸氢钠 40毫升

10%氯化钾 1.5毫升

10%葡萄糖酸钙 5毫升

注射用水或糖水 100毫升

其作用特点基本同乳酸钠林格氏溶液,最适用于严重休克、肝功能低落及婴儿病例。

二、胶体溶液:常用的有6%中分子右旋醣酐,或“706”代血浆(羟乙基淀粉)详第四章第十二节。其他如“409”代血浆、氧化聚明胶代血浆、聚乙烯吡咯酮(PVP)溶液等。

【实施方法】 根据血稀的原理,临床上可采用的自身输血方法有下列三种:

一、以稀释液代替术中输血法:

(一)适用范围:择期手术、血容量基本正常的病例,当手术出血量在1,000毫升(约总血量的25%)以内者,手术中可完全用稀释液代替血库血。

(二)稀释液的输用量:平衡盐液和胶体溶液的输用量一般应为出血量的2倍,需要时可增加至3倍。例如出血量为1,000毫升时,应输入平衡盐液1,500~2,000毫升及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500~1,000毫升,即可做到有效地恢复和维持血容量,并能持续24小时以上。

(三)输注速度:一般非急性出血时,术中第一小时按10毫升/公斤体重静脉输入,以后按每小时5毫升/公斤体重输入。当急性出血时,可按每小时20~40或60毫升/公斤体重静脉快速输入。

(四)注意事项:

1.稀释液的输注速度必须与手术出血速度精心搭配好,掌握2~3∶1的比例合理进行。为随意掌握输液速度,必须采用粗的静脉穿刺针,并有加压输液装置。

2.急性大量出血时,可在上述输液的基础上酌情加输血库血。稀释液与血库血的比例一般可按10∶1~2掌握。

3.以稀释液代替术中输血时,必须掌握血细胞压积保持在28%左右为理想,不宜低于25%,否则应输适量血库血。

二、手术前病房中血液稀释、自身输血法:指手术前在病房内进行血液稀释,以采集病人的自身血加以保存,然而于手术中予以全部输回的方法。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估计出血较多的复杂大手术病例,如肺、结肠、脑膜瘤、鼻咽部血管瘤、恶性肿瘤广泛根治等手术。凡病人血红蛋白值高于10克%,血细胞压积在35%以上,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无心血管功能代偿不全者,均可应用本法进行自身输血。

(二)方法:于术前7~14天内,抽取病人的自身血2~3次,每次300毫升,用ACD防凝剂保存于4~6℃冰箱中。在抽血的同时,以较快的速度输回平衡盐液600~900毫升。采集的自身血于手术中输回,一般可完全不输血库血。

本法有一定缺点:①须多次抽血,操作烦琐,抽血量有限。②自身血储存于冰箱中,仍有血小板丧失、凝血因子改变、钾浓度增高、酸碱值下降等变化。③增加血库管理上的麻烦,易混淆而出错。为此,目前本法已逐渐被下法所替代。

三、手术前急性血液稀释、自身输血法:本法是指麻醉后、手术前在手术台上对病人一边抽取血液、一边快速输入稀释液进行急性血液稀释的方法。采集的血液于手术结束前再予全部输回。利用本法,手术中损失的是稀释的血液,主要是血浆和稀释液的丧失,故节省了红细胞,同时又可提供新鲜自身血,凝血因子和其他成分无损害。

(一)适用范围:同上述第二法。

(二)方法:

1.麻醉后先用粗针头穿刺一条静脉准备快速输入稀释液。然后从另一条静脉或动脉抽血。抽血量可接近血容量的25%(成人900~1200毫升)。在抽血的同时,快速输注平衡)盐液,按抽血量∶稀释液量=1∶2~3的比例精心掌握。一般可于5~15分钟完成上述过程,血容量保持正常,血压脉率可无明显变化。

2.手术中的失血量,先用等量胶体溶液作补充,一般不予输血,直至手术出血过程结束时,再将抽出的自身血予以全部输回。但因失血而致血细胞压积降至20%时,或估计失血量(包括术前抽血量)已超过1,800毫升以上时,可于术中提前输回部分自身血。一般先输入最末尾收集的那瓶血,而将第一瓶含丰富红细胞、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的血留在手术结束前输回。

3.注意事项:

(1)对抽血速度和输液速度必须精心调节,抽血量以使血细胞压积降至28%左右为宜。

(2)施行血稀时,观察尿量可了解血容量情况。如果尿量能保持在50毫升/小时以上,为血容量已补足的可靠指征。此外,浅静脉的充盈程度、皮肤温度和色泽,以及收缩压、舒张压的情况,均可提供血容量是否补足的参考。

(3)在急性血稀时,如果出现心率增快,常为输液速度调节不当而出现血容量不足所致。其次要考虑是否有血液过度稀释或心脏负担过重,应及时检查血细胞压积和心电图。

(4)输入稀释液的量过多、时间过长时,可能出现盐过剩、口渴、尿少等现象,应输用部分糖水。

(5)大量输用稀释液时,最好预先加温至37℃。输入过冷的稀释液可导致心律紊乱、传导障碍和ST段延长等变化。

(6)血稀后手术创口的毛细血管渗血可能增加,故要注意严密止血。

(7)应用大量平衡盐液时,宜适当配合用胶体溶液,可更有效地保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有利于血容量的维持。

(8)施用血稀法之前,必须认真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

(9)血稀法一般不会引起术后伤口愈合延迟或感染等问题。血稀所致的贫血和血浆蛋白降低,其恢复一般均良好。为加速红细胞的恢复可给铁剂。用国产右旋糖酐铁50~100毫克肌注,或250毫克加于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可促进血红蛋白的形成。

上一篇:机械呼吸 下一篇:麻醉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