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胃痛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311页(1910字)

正上腹部的疼痛称胃痛,亦称胃脘痛,因多与肝气有关所以又称肝胃气痛,又因痛在心窝部故亦称胃心痛。它包括现代医学中的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神经官能症等。

【发病因素】

(1)寒邪犯胃 寒邪袭入阳明,胃阳被遏。

(2)饮食内伤 恣食生冷或饥饱无度,久而久之伤及阳明胃体。

(3)劳累伤阳 劳役无度,或奋笔勤耕,致烦劳气泄阳伤,浊阴凝胃。

(4)肝气犯胃 郁怒伤肝,肝失条达,厥气犯胃。

(5)脾胃虚寒 禀赋不足,胃阳素弱,遇上述诸因则胃痛发作,甚至可伤及胃之阴络而有吐血便血之兼症。

【辨证分型】

(1)寒邪犯胃:卒然疼痛,自觉胃脘部有阴冷感,得热后胃痛能减甚至缓解,舌苔薄白,脉沉紧。

(2)饮食内伤 胃脘饱胀而痛,厌食拒按,泛泛欲恶,舌苔厚腻,脉滑。

(3)劳倦伤阳 遇劳即发胃痛,体质虚羸,面色少华,食少懒言,舌淡胖,脉微无力。

(4)肝气犯胃 以胀痛为主,引及两胁,暖气频作,或兼泛酸,苔薄白,脉沉弦。

(5)脾胃虚寒 每遇饥饿时胃脘隐隐作痛,得食即缓,喜暖恶冷,按之较舒,泛吐清水,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疗】

治则:疏理阳明经气,通降阳明胃腑。

1.体针 取穴:中脘、足三里、内关、胃俞。方法:用导气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1次。寒邪犯胃者加温针3壮;饮食伤胃者加陷谷;劳累伤阳者加气海,针芒向上,呈45°角度进针,务令针感向上传至病所;肝气犯胃者加期门、太冲;脾胃虚寒者中脘改扬刺,加公孙、脾俞。

2.灸法 取穴:中脘、脾俞、胃俞(适合于脾胃虚寒型)。方法:温和灸或直接灸。

3.耳针 取穴:神门、交感、脾、胃、缘中、皮质下。方法:毫针刺入,留针30分钟,或贴王不留行籽。

4.头针 取穴:额旁2线。方法:针尖向前刺入约1寸,用提插泻法3分钟,留针1-2小时,每隔30分钟运针3分钟。

5.埋线 取穴:中脘、胃俞。方法:用1号肠线埋入穴下肌层,每次取1穴,每月1次。

【现代临床举例】

湖北中医学院附院针灸科取内关、足三里、公孙为1组,脾俞、胃俞、中脘为第2组,两组交替针刺,每日1-2次,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结果痊愈14例,显效11例,好转22例,无效3例。(湖北中医学院,湖北中医杂志,1984;(2):50)

【古代文献选录】

《灵枢·厥病》:“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

《针经指南·标幽赋》:“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

《神应经·腹痛胀满部》:“胀而胃痛:膈俞。”

《神应经·心脾胃部》:“胃痛:太渊、际、三里、肾俞、肺俞、胃俞、两乳下(各一寸,各二十一壮)。”

《类经图翼》十一卷:“胃心痛:腹胀胸满,或蛔结痛甚,蛔心痛也,巨阙(二七壮)、大都、太白、足三里连承山。”

【备注】

针灸对胃痛有立竿见影之效,效果不显者要作必要的检查(如胃镜等)。平时要饮食有节,不饥饱无常。注意保暖,劳逸结合,情绪乐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