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呃逆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314页(1871字)

因膈肌痉挛而喉间呃呃出声者谓呃逆。《内经》称其谓“哕”,俗称呃忒。

【发病因素】

(1)吞凉食冷 寒隔中焦,胃失和降,冲逆犯膈为冷呃。

(2)暴饮暴食 中伤胃腑,胃气上逆而犯膈者为食呃。

(3)郁怒伤肝 肝气上逆,犯胃侵膈而为气呃。

(4)大病或久病伤正 肾虚不司摄纳,虚阳上浮犯膈而成虚呃。

【辨证分型】

(1)冷呃 忒忒作呃,胃中阴凉,舌苔薄白,脉紧。

(2)食呃 饮食过急,或大口吞咽,食后即出现呃逆,胸膈塞闷,胃脘饱胀,舌苔腻,脉滑。

(3)气呃 脾气急躁,或闷闷不乐,呃逆频作,呃声高响,胸胁作痛,舌红苔薄,脉弦。

(4)虚呃 大病或久病不复,形体倦怠,四肢不温,语音低弱,呃声稀而轻,或面戴虚阳,舌淡苔光剥,脉沉弱。

【治疗】

治则:宽膈降气止呃。冷呃者兼以温中和胃;食呃者兼以消食导滞;气呃者兼以疏肝解郁;虚呃者兼以培元纳气。

1.体针 取穴:人中、天突、膻中、中庭、至阳、内关、公孙。食呃者加中脘、足三里;气呃者加太冲;虚呃者加关元。方法:一般穴位用徐进徐出的导气法,结合捻转补泻,顽固之呃逆可持续捻转30分钟,冷呃加温针。

2.灸法 取穴:中魁(顽固性呃逆)。方法:艾条熏灸,也可直接灸。虚呃者取关元用隔饼灸,也可直接灸,5-9壮。

3.耳针 取穴:耳中、神门、交感、胃、肝、肾、皮质下、缘中。方法:每次辨证选取3-5穴,针刺后留针30分钟。

4.头针 取穴:额中线、额旁1线、额旁2线、额旁3线。方法:辨证选取1-2穴,针尖向前,进针1寸,用提插泻法,持续运针3-5分钟,留针1-2小时。

【现代临床举例】

(1)王氏等治疗顽固性呃逆30例,取攒竹穴作点刺放血,加指压,取得疗效。(王宏伟等,针灸临床杂志,1999;(4):45)

(2)王氏等治疗顽固性呃逆26例,深刺睛明,取得疗效。(王文等,针灸临床杂志,1998;(6):26)

【古代文献选录】

《千金要方》卷十六:“噫哕膈中气闭塞,灸掖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壮。”“哕噫呕逆,灸石关百壮。”

《千金翼方》卷二十七:“治卒哕,灸膻中、中府、胃管各数十壮,灸尺泽、巨阙各七壮。”

《卫生宝鉴》卷十二:“治一切呃逆不止,男左女右,乳下黑尽处一韭叶许,灸三壮,病甚者灸二七壮。”

《神应经·伤寒部》:“呕哕:百会、曲泽、间使、劳宫、商丘。”

《医学纲目》卷十六:“刺哕,取乳下黑根尽处,及脐下三寸,皆大验也。”

《医学纲目》卷二十二:“(世)治呃逆,于脐下关元穴灸七壮,立愈,累验。”“(《大》)噫呃服药无效,灸期门必愈。”

《类经图翼》十一卷:“哕逆:乳根、承浆、中府、风门、肩井、膻中、中脘、期门、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备注】

针灸对呃逆的治疗效果较好。如果重危患者,则不能掉以轻心,要配合其他药物积极治疗原发病。

上一篇:噎膈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