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313页(1589字)
噎膈为噎塞不通,食不能下,所食之物停于胸膈之间。食管癌、食管息肉、食管疤痕收缩、食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等与本证相关。
【发病因素】
(1)肝气郁结 横侮脾土,致胃管窄隘,饮食哽噎。
(2)年迈阴衰 滑润之液干涸,致吞咽干涩难下。
(3)气血顽痰互结 阻塞食管,致成噎膈。
【辨证分型】
(1)肝气郁结 兼有胁肋胀闷,嗳气频作,舌红苔薄,脉弦。
(2)年迈阴衰 形瘦肤燥,头昏目眩,口干唇燥,舌红干而少津,脉细。
(3)气血顽痰互结 好发于中老年,脸色灰暗无华,唇舌常有瘀斑,胸间隐痛,吞咽时疼痛辄加,日久则形脱色恶,苔腻浊,口臭,脉涩。
【治疗】
治则:宽胸利膈,下气止噎。
1.体针 取穴:天突、膻中、内关、照海、列缺。方法:针刺得气后作捻转补泻,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肝气郁结者加蠡沟;年迈阴衰者加复溜;气血顽痰互结者加血海、丰隆。
2.灸法 气血顽痰互结者宜用本法。取穴:膈俞、胃管下俞、膻中。方法:直接灸,每次1单穴,灸疮愈后再换另1穴。
3.耳针 取穴:神门、交感、食道、胸、皮质下。方法:针刺或贴王不留行籽、磁珠。
4.头针 取穴:额中线、额旁1线。方法:针刺后用提插泻法,留针1-2小时。每隔30分钟运针3分钟,每日1次。
【古代文献选录】
《神应经·心脾胃部》:“噎食不下:劳宫、少商、太白、公孙、三里、中魁(在中指第二节尖)、膈俞、心俞、胃俞、三焦俞、中脘、大肠俞。”
《针灸聚英·百证赋》:“胸满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
《医学入门·杂病穴法(歌)》:“呕噎阴交不可饶。”
《针灸大成》卷九:“第七十八、饮水不能进,为之五噎:劳宫、中魁、中脘、三里、大陵,支沟、上脘……复刺后穴:脾俞、胃俞(以上补多泻少)、膻中、太白、下脘、食关。”
《东医宝鉴》卷五:“五噎五膈,取天突、膻中、心俞、上脘、中脘、下脘、脾俞、胃俞、通关、中魁、大陵、三里。”
《类经图翼》十一卷:“诸隔证:心俞(七壮)、膈俞(七壮)、膏肓(百壮,以多为佳)、脾俞、膻中(七壮)、乳根(七壮)、中脘(七壮)、天府(七壮)、足三里(三七壮)。”
《针灸逢源》卷五:“噎病……天突、胃俞、中脘、气海、三里、膏肓俞、脾俞、膻中、膈俞。”
【备注】
要先查清病因,如果是器质性病变,一定要结合现代医疗手段予以治疗,如果是功能性病变,则针灸疗效较好。平时吃食要细嚼缓咽,不吃过烫过冷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