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郁证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392页(1571字)

情志苦闷,怫郁不欢为郁证。凡气度狭隘之人多易罹患此症。现代医学中的癔病和情感性精神病中的抑郁型等属郁证范畴。

【发病因素】

禀性内向,气度狭隘,事逢不遂,不善发泄,怫郁于内,戚戚寡欢,郁久伤肝,变生百病。伤于咽者,状似梅核哽咽;横逆犯胃,则胃脘痞满,嗳气频作;留滞肝络,则胸胁胀闷,唉声叹气。

【辨证分型】

整天沉默寡言,悒郁不畅,两眉禁锁,唉声叹气,形神倦怠,懒于活动,在门诊室依人而坐,或卧于凳上,胸胁苦闷,嗳气频频,脘腹饱满,不思饮食,甚至泛泛欲恶。偏热者,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湿重者,舌苔浊腻,脉濡缓;梅核气者,似梅哽咽,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治疗】

治则: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1.体针 取穴:太冲、期门、中脘、膻中、内关、足三里;偏热者加行间;湿重者加阴陵泉、三阴交;梅核气者加天突、上廉泉、丰隆。方法:捻转补泻,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亦可用电针。

2.耳针 取穴:神门、交感、肝、脾、胃、胸、咽喉、心、皮质下、缘中。方法:每次辨证选取4-6穴,针后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停针1周再续下一疗程。

3.头针 取穴:感觉区、运动区、额中线、额旁1线、顶中线、顶旁1线。方法:平刺进针约1寸,用提插泻法,运针3-5分钟,留针1-2小时,每隔30分钟运针1次,可每日针,留针期间亦可加电针。

4.水针 取穴:同“体针”穴,每次辨证选取1-2对穴。方法:选用丹参或当归或维生素B1注射液,每穴1毫升,隔日1次。

【现代临床举例】

(1)孔氏等治疗郁证,以针刺头皮针额旁2线、额中线、顶中线,用抽添补泻,配合导引吐纳,取得疗效。(孔其等,中医杂志,1996;(8):472)

(2)吴氏等治疗抑郁症,针中脘、气海、三阴交、内关、神门、太冲、行间、百会、四神聪,然后捏脊上下各5遍,取得疗效。(吴北燕等,四川中医,1996;(9):53)

【古代文献选录】

《针灸资生经》卷四:“执中母氏久病,忽泣涕不可禁,知是心病也,灸百会而愈,执中凡遇忧愁凄怆,亦必灸此。”

《神应经·心脾胃部》:“心痹悲恐:神门、大陵、际。”

《针灸聚英·百证赋》:“听宫脾俞,祛残心下之悲凄。”

《类经图翼》十一卷:“善悲:心俞、大陵、大敦、玉英、膻中。”

《针灸集成》卷二:“太息善悲:行间、丘墟、神门、下三里、日月。”“伤寒悲恐:太冲、内庭、少冲、通里。”

【备注】

针灸对本病有一定的疗效,但要做好思想解脱工作,并鼓励参加文体活动和患者感兴趣的活动。

上一篇:高血脂症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