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儿科手册》第305页(3315字)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凡病程超过1年,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和/或持续性高血压,预后较差的肾小球肾炎均称为慢性肾炎。本病属中医学“水肿”之“阴水”、“虚劳”范畴。

〔病因病机〕

发病机理未明。可能与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持续形成和沉积有关。

中医学认为本病以虚为本,责之于肺脾肾三脏气虚、阳虚,而致客邪外伤。其脾肾阳虚尤为多见。

〔西医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不同程度的浮肿。

2.高血压:部分患儿呈持续性或间隙性高血压,以舒张压增高为特点。

3.贫血,乏力,血尿,食欲减退或见发育迟缓。感染或劳累后可急性发作。

二、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尿比重早期偏低,在1.020以下,晚期固定在1.010左右,尿蛋白+~卌,多数有镜下血尿,急性发作可见肉眼血尿,颗粒管型和透明管型增多,尿FDP增高。

2.血常规:轻、中度正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

3.血生化: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血尿素氮、血肌酐增高。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血沉增快,血清补体C降低。

〔鉴别诊断〕

1.慢性肾盂肾炎:女孩较多,常有泌尿系统感染史,尿常规白细胞增多为主,一般不伴有低蛋白血症。静脉肾盂造影或放射性核素肾图可资鉴别。

2.慢性肾炎急性发作也可与急性肾炎相混淆。但后者无既往肾脏病史,病前1~3周有链球菌感染史,无较重的贫血及持续高血压。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脾虚湿泛

面肢浮肿,面色少华,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濡细。

二、脾肾阳虚

全身浮肿,腰以下肿甚,或伴胸水、腹水、阴囊水肿,精神萎倦,四肢不温,尿少,纳少呕恶,甚咳嗽气短,不能平卧,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

三、肝肾阴虚

颜面浮肿,头晕耳鸣,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唇红口干,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

四、浊阴犯胃

精神萎靡,面色晦暗,少气懒言,纳呆腹胀,恶心呕吐,大便溏,尿少或清长,舌质淡有齿痕,苔腻,脉沉弱。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有浮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者应适当休息,低盐饮食(每日1~3g)。尿素氮增高者应低蛋白饮食。

二、中医分型治疗

1.脾虚湿泛

治法:健脾助阳,利水消肿。

方药:五苓散合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 党参 茯苓 泽泻 陈皮 白术 苓 丹参 甘草

2.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通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加减,参见“肾病综合症”脾肾阴虚。

3.肝肾阳虚

治法:平肝补肾,滋阴潜阳。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

枸杞子 野菊花 生地 山茱萸 山药 膝 益母草 石决明 丹参 杜仲 丹皮

4.浊阴犯胃

治法:温扶脾肾,化阴降浊。

方药:吴茱萸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减。

吴茱萸 附子 干姜 党参 白术 法半夏 茯苓 甘草

加减:尿素氮高者加大黄、山楂;血尿加白茅根、小蓟、旱莲草、凤眼草;蛋白尿加芡实、金樱子、黄芪;咽喉肿痛加蒲公英、玄参。

根据病理类型的相应治疗,详见泌尿系统疾病各篇。

三、对症治疗

利尿,控制高血压,纠正电解质紊乱。

四、预防及积极治疗感染

如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五、禁用肾毒性药物

如氨基甙类抗生素、二性霉素B等。

六、中成药

1.雷公藤多甙片:每日1~1.5mg/kg,分3次口服。适用于慢性肾炎肾病型。用药其间定期查血象、肝功、肾功。

2.慢肾宝:每次5~10ml,每日2~3次口服。适用于隐匿性或慢性肾炎。

七、单方验方

1.玉米须、海金砂草、鞭草,水煎服。适于镜下血尿或兼有脓细胞者。

2.芡实合剂:芡实30g,白术、茯苓各12g,山药15g,菟丝子、金樱子、黄精各24g,百合18g,枇杷叶9g,用于脾肾气虚,蛋白尿长期不消者。

八、针灸疗法

1.针刺水分、气海、三焦俞、三阴交。用补法。脾虚加足三里、阴陵泉、脾俞。肾虚加肾俞、太溪。肝肾阴虚加肝俞、肾俞、太溪。

2.灸三焦俞、肾俞、命门、水分、中极、阴陵泉、三阴交、复溜、水泉、太溪,每次3~5穴,每日1次。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芪可以提高肾炎患者的抗病能力,促进肾炎的恢复,减少尿蛋白的排出,特别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丹参能抑制血小板凝集。实验研究表明,益气补血中药对纤维素的沉积有一定抑制作用,活血化瘀中药具有减少纤维素的沉积和半月体形成的效果。川芎可增加肾血流量和肾髓质前列腺素含量。藏红花可使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减少,病理改变减轻。雷公藤亦有同样作用,可能是由于雷公藤减少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