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药与赠药问题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简明家庭中医药便览》第109页(1074字)

家里有小药箱会出现左邻右舍借药、讨药问题;自家有有效方药,出于同情心,互相支援、互相帮助,也会有赠药、受药的问题。

论语》中记载孔子的一件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鲁国大臣季康子送给孔子药。孔子谢过他的好意。却说:“我不懂药性,不敢尝这药。”)这句话重点在于“达”字。

如果懂药性,赠药给人,与医生给患者处方用药本质上没有区别,当然可以。但如果不懂,送给人什么药,这药会有什么样的疗效,可能发生什么副作用,并不熟悉,人家患的是什么病,应否、能否用这种药,自己心中无数。这种药还是不赠的好。万一出了什么差错,动机与效果完全乖离,岂不是想治人反而害了人?同样,尽管人家一片好心,如果他不是医药人员,你自己又不懂医懂药,谁能保证这药会有益无害?历史上,许多民间赠药、讨药出了问题、甚至伤了性命的故事值得仔细玩味。这种药,为安全起见,还是不服的好。

同理,药可借吗?无论是从人家手中借药,还是借给人家药,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药不是从专营药店、药房中出来,质量能有保障吗?借药还药,还给人家的药,或者人家还来的药,质量能有保障吗?除非是原封不动,包装完整的药,实际无法保证散装或已经开封的药表里一致。

应该警惕,借药和赠药都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即令自己懂得医药,也因包含着许多不安全的因素,应该十分谨慎。如果自己并不懂医药,或者没有把握,盲目借药、赠药都不可取。家居尤应小心。

有人会问:如果有人在你身边发生了急病、受了伤,你是否也因不懂医药而不敢用药治疗?这要用这句话来回答:“同情心代替不了知识”。医药知识是专业知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片好心,积极救治身边的陌生患者,从道义上讲绝无不可。但是临床上常见救治骨折病人,处理不当,将单纯骨折弄成了开放骨折、复杂骨折;救治腰椎骨折病人,处理不当,平添了截瘫。心源性喘息当成了支气管哮喘误用麻黄碱;酸中毒误当喘息治疗;有的急腹症不适当地过早用止痛药,结果掩盖了病情发展耽误了诊断。类似情况,有时一般医务人员也可能出现差错,不懂医药的人更不应贸然行事。以免耽误了治疗或者造成更大的伤害。一句话,用药、救治必须懂,切不可仅凭热心,将好事办成了坏事。借药、赠药、用药都必须立足于准确无误的知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