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前后诸证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498页(2200字)
绝经前后诸证系指部分妇女在绝经期(大约45-52岁)前后,出现一些与绝经有关的证候,如月经紊乱,情志不宁,头晕耳鸣,心悸失眠,潮热易汗,烦躁易怒,纳呆便溏等,亦称经断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类似本症,可参照诊治。
【发病因素】
(1)天癸渐竭,肾阴不足,阳失潜藏。若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可致心肾不交;肾阴不足以涵养肝木,可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2)绝经之期,肾气渐衰,肾阳虚惫,可出现脾肾阳虚之候。
【辨证分型】
(1)肾阴虚 眩晕耳鸣,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痠痛,月经先期或先后不定,经色鲜红,或皮肤干燥,口干,便秘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2)肾阳虚 面色晦黯,精神萎靡,形寒肢冷,纳呆便溏,或经行量多,或崩中暴下,色淡或黯有块,面浮肢肿,尿频,或带下清稀,舌淡边有齿印,脉沉细无力。
【治疗】
治则:调补肾阴肾阳。
1.体针 取穴:百会、大椎、风池、关元、肾俞、神门、足三里、三阴交。肾阴虚加太溪、肝俞、心俞、太冲;肾阳虚加脾俞、中脘、气海、阴陵泉、命门。方法:每次选5-6穴,用补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灸法 取穴:同上。方法:以小艾炷灸5-10壮,或用艾条熏灸5-10分钟/穴,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水针 取穴:关元、三阴交。方法:每穴注射0.5毫升当归注射液,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4.耳针 取穴:内分泌、交感、神门、皮质下、卵巢、内生殖器、心、肾、肝、脾。方法:每次选3-5穴,中等刺激,留针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现代临床举例】
(1)雷氏治疗本病30例,取中极、子宫与气海、膻中、双侧期门,两组交替,腹胀纳差者,配建里和内关;面部烘热多汗者,配合谷和复溜;头昏、神疲、记忆力下降、睡眠差者加上印堂(位于印堂穴直上1寸处)、神庭及双侧本神,还可选择三阴交、太溪及行间等穴。主穴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同时在腹部穴位上加大灸盒一个,覆盖腹部主穴,灸盒内装两支2寸灸条,燃尽为止。配穴则根据穴义不同,而选用不同手法。每日1次,5次为一个疗程,休息2-3日后,再行第二疗程。30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8例,好转2例。(雷红,中国针灸,1996;(5):17)
(2)刘氏以耳压法治疗本病,主穴取子宫(精宫)、卵巢(睾丸)、内分泌、皮质下、神门、交感、肾、枕。心肾不交型加心、肝、胃等;肾阴亏虚型加肺、脑干、内耳等;肾阳虚衰型加脾、兴奋点等;肝气郁结型加肝阳1、肝阳2、胆、三焦等;肝肾阴虚型加肝、目等。两侧交替贴压,每日按压5-7次,隔日换贴。14日为一个疗程,共治二个疗程,疗程间隔休息5日。50例患者在治疗后,显效38例,有效8例,无效4例。(刘楫帆,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8;(3):40)
(3)张氏等运用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62例,取神门、三阴交、百会,其中肾阴虚型加肾俞、太溪;肾阳虚型加命门、神阙(隔附子饼灸),总有效率达96.8%。(张道武等,上海针灸杂志,1999;(4):20)
【古代文献选录】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九:“伏兔:妇人八部诸病,通针,禁灸。”
《琼瑶神书》卷二:“治妇人五心烦热,头目昏花,二百六十八法:心俞先针提刮通,劳宫泻取七提中,忙将三里加气下,用涌泉凭出血功。”
《玉龙经·六十六穴治证》:“公孙:妇人诸疾。”
《医学纲目》卷三十四:“妇人五旬,经断后再行,或多或少,或瘀或红,并下腹中气满如胎孕:天枢、中脘、气海。”
【备注】
(1)针灸对本病有较好疗效,手术或放疗后,失去卵巢功能而出现类似症状者,亦可按本病治疗。
(2)本病出现的证候,因人而异,轻重不一,治疗宜抓住主要症状,采取相应措施,必要时可配用中西药物。
(3)经前后亦为癥瘕好发之期,应详加诊察,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明确诊断,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