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奔豚气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569页(1128字)

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因其气冲如豚之奔突,故名之奔豚气。古代文献尚有称“贲豚”。现代某些神经官能症的症状与奔豚气相类似。

【发病因素】

多由七情内伤引起,如突受惊恐,或忧思过度,损伤心神和肝肾之气;也有因下焦素有水寒之气,乘虚上逆所致。

【辨证分型】

肝肾气逆者,自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惊悸不宁,或腹痛,喘逆,烦渴,乍寒乍热,常反复发作,脉弦数,苔白或黄;寒水上逆者,先有脐下悸动,旋即逆气上冲,心悸怔忡,形寒肢冷,脉弦紧,苔白腻。

【治疗】

治则:平肝降逆,温阳散寒。

1.针灸 取穴:内关、天突、期门、气海、足三里、公孙、太冲。方法:肝肾气逆者行针刺法,天突疾刺不留针,内关、期门、太冲行泻法,余穴平针法。属寒水上逆者,针刺与灸法并施,可在神阙、关元穴隔姜灸各3壮,也可在膻中、关元、气冲穴以艾卷雀啄法灸之,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2.耳针 取穴:神门、肝、肾、心、膀胱、脑、内分泌。方法:中等刺激,留针30分钟,隔10分钟加强刺激1次。也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上穴。

【古代文献选录】

《神应经·诸般积聚部》:“贲豚气:章门、期门、中脘、巨阙、气海(百壮)。”

《针灸大成·玉歌》:“忽然下部发奔豚,穴号五枢宜灼艾。”

《针灸大成》卷九:“第九十、奔豚乳弦:关门、关元、水道、三阴交……宜针后穴:海底、归来、关元、三阴交。”

《针灸逢源》卷五:“贲豚气:肾俞、章门、气海、关元、中极。”

《针灸集成》卷二:“奔豚气,小腹痛也,气海百壮,期门三壮,独阴五壮,章门百壮,肾俞年壮,太冲、太溪、三阴交、甲根各三壮。”

【备注】

奔豚气的发生多和精神刺激有关,并伴心神不安、失眠、心悸等症状,在治疗的同时,应做好患者思想工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