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环境生活作业人员的营养和膳食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山大学出版社《临床人体解剖生理学》第372页(1270字)

低温环境主要是指环境温度在10℃以下的外界环境。人类的低温环境由常年居住地区的气候地理因素和特殊作业条件所形成。人体的实感温度,除了与外界的气温有关外,还受当时环境空气的湿度和风速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低温环境生活作业人员的营养和膳食有以下特点:

1.能量 在低温条件下,人体的能量需要量明显增高,原因主要是基础代谢增加10%~15%。低温下出现寒战以及裸露体表直接散热显着增多也是能量消耗增加的因素。在寒冷的刺激下,甲状腺功能增强。甲状腺素分泌量的增加使体内物质氧化所释放的能量不能以ATP的形式存在,而以热的形式由体内向体外散发。此外,因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氧摄取量大为提高。所以,低温环境下的人群对能量的推荐摄入量应比常温下同一人群增加10%~15%。

2.蛋白质 应满足蛋白质的需要量,更应保持合理的必需氨基酸比例,动物蛋白应占蛋白质总量的50%~65%。有研究资料证明,蛋白质含量高的膳食比蛋白质含量低的膳食更能提高动物在寒冷环境中的存活率。蛋氨酸通过甲基转移作用提供一系列寒冷适应过程中所必需的甲基,并提供形成脱氢酶所必需的巯基,对提高耐寒能力十分重要。

3.能源性营养素的供能比例 能源性营养素的比例在低温条件与常温下明显不同的是碳水化合物应适当降低,蛋白质正常或略高,脂肪应适当提高,供能比例应调整为蛋白质占15%,脂肪占35%~40%,碳水化合物占50%。由于脂肪的氧化分解因气温的下降而变得旺盛,机体组织器官摄取利用脂肪的速率增加。低温条件下适当增加脂肪的摄入量不仅有利于提高机体的耐寒力,还可避免肝的脂肪浸润。

4.维生素 一般认为,在低温条件下各种维生素的需要量比常温下高,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E可提高机体耐寒力。与正常人群相比,低温环境生活作业人员维生素的推荐摄入量需增加30%~50%。

5.矿物质 寒冷地区容易缺乏的矿物质主要是钙和钠。钙缺乏的原因包括来源不足、日照时间短、维生素D不足和尿钙排出增多。食盐对居住在寒冷地区的人也很重要,许多调查表明,低温环境中食盐的摄入量增加,大量摄取食盐可使机体的产热功能加强。而且有资料显示,寒冷地区的居民每天食盐的摄入量相当于温带居民的两倍,但血压并不因食盐摄入量的增多而升高。所以,应注意膳食中食盐、钙、钾、镁有足够的数量,以克服由于排出较多使这些元素在体内的含量偏低的倾向。

6.其他 冬季是进补的最佳季节。滋补的食品产能多,营养丰富,以肉、肉、肉、肉为滋补御寒上品,大豆及其制品可提供优质的植物蛋白和脂肪,产能也很多。适当进补可提供较多的能量,抵御寒冷。蔬菜中的大葱、辣椒和生姜也是独具特色的御寒佳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