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的滤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山大学出版社《临床人体解剖生理学》第512页(2268字)
用显微穿刺法(micropuncture)把肾小囊中的液体抽出,将它的成分与血浆的成分比较,结果发现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和原尿的成分及浓度基本相同,说明原尿是通过肾小球滤过而产生的。
肾小球的滤过(glomerular filtration)是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物质在有效滤过压的推动下,通过滤过膜进到肾小囊囊腔的过程。滤入到囊腔中的液体称为原尿,也称为超滤液(ultrafiltrate)。
肾小球滤过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即肾小球的滤过膜、有效滤过压和肾血浆流量。
(一)肾小球的滤过膜
肾小球的滤过膜(glomerular filtration membrane)是滤过的结构基础。
1.滤过膜的组成 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组成,它的微细结构见第一节的“肾小体”部分。
2.滤过膜的通透性(permeability) 滤过膜的通透性是指滤过膜允许物质透过的能力。血浆中物质能否通过滤过膜,取决于被滤过物质分子的有效半径及其所带的电荷。研究表明:凡分子量小于6000,有效半径小于1.8nm的带正电荷或呈电中性的物质,如水、Na+、尿素、葡萄糖等,均可自由地通过滤过膜。分子量大于69000,有效半径等于或大于3.6nm的大分子物质,即使是带正电荷,由于机械屏障的作用,也难以通过。所以,一般以物质的分子量70000作为肾小球滤过的界限,分子量大于70000的物质完全不能滤过。虽然血浆白蛋白的分子量为69000,有效半径为3.5nm,但由于带负电荷,不能通过电学屏障,故原尿中几乎无蛋白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电学屏障的作用不如机械屏障明显,故Cl-、HCO3-、HPO42-和SO42-等带负电荷的小物质也可顺利通过滤过膜。
从上述可知,分子量在6000~70000之间带正电荷或呈电中性的物质,由于有效半径逐渐增大,因而被滤过的量也逐渐减少;电学屏障的主要作用是限制带负电荷的大分子物质的滤过。两种屏障使滤过膜对血浆中物质的通过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对原尿的成分起着决定性作用。总之,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血浆蛋白外,血液中的其余物质均可滤过。
3.滤过膜的面积 正常人两肾滤过膜的面积很大,约为1.5m2。这样流经肾小球的血液可以在很大的面积上滤过,形成大量的原尿。
(二)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是指实际推动血浆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囊腔的力量,是肾小球滤过的动力(图11-37)。它不是一个单一的力量,而是由三个压力综合而成的。这三个压力是:
图11-37 有效滤过压示意图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glomerular capillary pressure):是促进滤过的力量。
(2)血浆胶体渗透压(plasma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是对抗滤过的力量。
(3)肾小囊的囊内压(capsular pressure):是对抗滤过的力量。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6.0kPa-(3.3kPa+1.3kPa)=1.4kPa
=45mmHg-(25mmHg+10mmHg)=10mmHg
这说明实际有1.4kPa(10mmHg)的力量推动肾小球毛细血管中的血浆滤入到肾小囊囊腔中,形成原尿。
(三)肾血浆流量
肾血浆流量是肾小球滤过生成原尿的原料。每分钟流经两侧肾脏的血量称为肾血流量(renal blood flow),肾血流量很大,1200ml/min,相当于心输出量的1/5~1/4。每分钟流经两侧肾脏的血浆量称为肾血浆流量(renal plasma flow),660ml/min。因此肾脏有足够的原料来生成原尿。两肾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正常值为125ml/min。这表明每分钟流经肾小球的血浆有125ml滤入肾小囊中形成原尿。肾小球滤过率占肾血流量的百分比称为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正常值为19%,也就是说流经肾小球的血浆有19%滤到肾小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