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山大学出版社《临床人体解剖生理学》第655页(1708字)

在躯体运动的反射活动中除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参与外,还有脑干运动神经核(motor nerve nuclei)的参与。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纤维(extrafusal fibers)的活动,而γ运动神经元则支配梭内肌纤维(intrafusal fibers)的活动。而高位脑干则可通过对这两种神经元的调节来控制躯体的运动和肌紧张,维持躯体一定的姿势。

脑干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 of brain stem)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有易化(facilitation)和抑制(inhibition)两种作用,这主要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facilitation area)和抑制区(inhibitory area)来实现的。

(一)脑干网状结构的易化区及其作用

脑干网状结构的易化区在脑干分布较广,包括延髓网状结构(medullary reticular formation)的背外侧部分、脑桥的被盖(tegmentum of pons)、中脑中央灰质(central gray of mesencephalon)及中脑被盖(tegmentum of mesencephalon)等处,其下行纤维沿网状脊髓束下行达脊髓前角,主要兴奋支配伸肌的γ运动神经元,通过提高肌梭的敏感性而发挥对肌紧张的易化作用(facilitatory effect),它对α运动神经元也可能具有易化作用(图12-106)。

图12-106 脑肌紧张易化区与抑制区及其途径

(二)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及其作用

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较小,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部分,它通过网状脊髓束下达脊髓前角,经常抑制支配伸肌的运动神经元,降低肌梭的敏感性而发挥抑制作用(inhibitory effect),但也可能对α运动神经元产生抑制。

在正常情况下,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的活动需要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尾状核(caudate nucleus)和旧小脑(paleocerebellum)下行抑制系统(descending inhibitory svstem)的始动作用才能完成。如果失去这种始动作用,可使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的活动减弱使肢体肌紧张亢进,这种现象称为“中枢释放”(central release)或中枢脱抑制(central deinhibition)。

通常情况下,易化区活动较强,抑制区活动相对较弱,正是二者相互对立的活动维持着躯体正常的肌紧张。在动物实验中,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立即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呈现角弓反张(opisthotonus)状态(图12-107),这种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在上述部位横断脑干后,把大脑皮质和尾状核到脑干网状结构的通路切断,于是削弱了下行抑制活动,引起中枢释放现象。同时,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仍然不断接受特异性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传入的活动,因而使得易化作用(facilitatory action)大于抑制作用(inhibitory action),这就出现了肌紧张亢进的现象。人在脑损伤、脑缺血或患脑炎时,有时也出现去大脑僵直,具体表现为头后仰,上、下肢均伸直的特征(图12-108),说明病变已严重侵犯脑干。

图10-107 去大脑僵直

图12-108 人类去皮质僵直及去大脑僵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