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和航天中加速度力对人体影响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山大学出版社《临床人体解剖生理学》第804页(2245字)

飞机或宇宙飞船在飞行的过程中,由于运动方向和速度的快速改变,通常有几种类型的加速度力影响人体。例如:在飞行开始时有单纯线性加速度的影响,在飞行结束时有减速度的影响,而飞行器每次转弯时则有离心加速度的影响。

(一)离心加速度(正加速度,+G)对人体的影响

受离心加速度影响最大的系统当算循环系统。因为血液是流动的,故可受离心力的作用发生转移。当飞行员受正加速度影响时,血液被转移至身体最低部位。如果离心加速度力是+5G,且人体处于静止直立位置,其脚部静脉的静水压则是正常的5倍,约为450mmHg。即使取坐位时,静水压也近300mmHg。随着身体下部血管压力的增加,血管被动扩张,来自身体上部的大部分血液被转移到下部血管。转移到身体下部的血液越多,回心血量越少,则心输出量越少。

当正加速度大于4~6G时,视觉可在几秒内出现黑视(b1ackout of vision),紧接着发生意识丧失。如正加速度继续增大,则可引起死亡。

极高强度的正加速度作用于人体的时间即使不到1秒钟便可引起脊椎骨折。正常人坐位所能承受的不会引起脊椎骨折的正加速度约为20G。

(二)负加速度(-G)对人体的影响

负加速度对人体的影响正好与正加速度相反,可引起血液从下身向上身和头部的转移。当飞行员遭受-4G~-5G的负加速度影响时,不会引起对机体持久的损伤,但可出现明显的头部充血。由于脑水肿,有时可出现持续的15~20min的智力障碍。

有时负加速度非常大,血液被移至头部,使脑部血压达300~400mmHg,可引起头部表面和脑内的小血管破裂。但是,颅内血管破裂的可能性往往比预料的少。因为在血液被离心到头部的同时,脑脊液也被离心到头部,后者在脑组织外起缓冲垫作用,从而防止脑内血管破裂。

眼睛没有颅骨的保护,在强负加速度的作用下可出现明显的充血而出现红视(redout)。有时可因红视而暂时失明。

(三)线加速度对人体的影响

与飞机不同的是宇宙飞船不能进行快速的转弯,因此对后者来说离心加速度并不那么重要,除非它发生异常的旋转。但是飞船发射时的加速度和着陆时的减速度是巨大的。两者同属线加速度,但前者为正加速度,后者为负加速度。

(四)太空失重

人在轨道卫星和无推进太空船中航行时将经历失重。失重状态下,宇航员漂浮在太空舱中而不能靠近其四壁。

失重的生理学问题并非太严重,多数发生的问题与失重的三种效应有关:①太空旅行头几天出现的运动病;②由于重力不存在,静水压消失而出现的体内液体的转移;③由于无需肌肉收缩对抗重力的作用,体力活动减少。

太空旅行的头两天至头五天,几乎有50%的宇航员经历过运动病,其症状为恶心、呕吐,可能与不熟悉的运动信号到达脑的平衡中枢,而缺乏重力信号有关。

长期停留在太空对人体的影响包括:①血量减少;②红细胞数减少;③肌肉力量和工作能力下降:④最大心输出量下降;⑤骨骼中钙、磷丢失和骨质丢失,与久病卧床的患者情况类似。为此,在长期太空实验室飞行期间,对宇航员强化运动项目或穿着太空服等,可大大减少上述影响(但骨质丧失仍不能排除)。

宇航员进入太空环境后,几天到数周内,失重影响通常达到最大,并且以后不会再发展。但是,骨质的丧失可持续数月,因为刺激骨的沉积通常需要持续对重力产生应激反应。

太空(the firmament)对人类而言既神秘又陌生。而扣人心弦的“太空行走”,顾名思义,它是指宇航员离开乘员舱,在茫茫太空中进行活动。由于太空环境十分恶劣,不仅没有气压,也没有氧气,有的只是大量的宇宙辐射,向太阳处温度可高达120℃,背阳处则低于零下100℃,真是“冰火两重天”。毫无疑问“太空行走”其实是风险很大的一项航天活动。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宇航员必须配备好生命保障系统。起初,这个系统类似“脐带”的形式与乘员舱连接。“太空行走”的宇航员所需的氧气、压力、电源和通信等等,都是通过“脐带”由“母”航天器提供。由于“脐带”不能过长,所以宇航员只能在“母”航天器附近活动,如果走得过远导致“脐带”扭转,就会像婴儿那样“窒息”死亡。随着科技的进步,便携式生命保障系统也不断地得到完善,它像背包一样被放在航天服背后。宇航员终于可以摆脱“脐带”的束缚,能够到离“母”航天器100m的空间活动,而可独自远行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太空行走”的便携式生命保障系统技术不断完善,宇航员的“太空行走”将会更加“闲庭信步”的盛况终将到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