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朗西斯氏菌属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兽医微生物实验诊断手册》第350页(1938字)

本属细菌多形,在患病动物体内近似球状,在培养物中则呈球状、豆状、杆状等,大小0.2×0.2~0.7μm(土拉费朗西斯氏菌)或0.7×1.7μm(新杀费朗西斯氏菌),有时成丝状。偶尔有小球状体能通过滤器。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无鞭毛,姬姆萨或美蓝可染成两极着色。需氧,普通培养基上不长,需要胱氨酸或半胱氨酸,接触酶弱阳性,氧化酶阴性,发酵碳水化物缓慢只产酸。两个种,土拉费朗西斯氏菌(F.tularensis)及多杀费朗西斯氏菌(F.novicida)。

土拉费朗西斯氏菌在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需要胱氨酸或半胱氨酸。既含胱氨酸又含血液的培养基最好常用的培养基是胱氨酸-葡萄糖-血液琼脂,初次分离生长较慢,常需2~5天,形成细小、透明、粘性菌落。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甘露糖、果糖、产酸不产气,但不发酵蔗糖,依此可与新杀费朗西斯氏菌区别。

本菌在自然界的主要宿主是野和其他啮齿动物如田、水鼠、麝香鼠等,这些动物既是家畜和人的传染源,又是传递者,有自然疫源性,主要通过节肢动物,特别是蜱和虻等叮咬而传播,动物进入自然疫源地被蜱叮咬后发生感染。

1.样品采集 淋巴结、肝、脾的病灶,血,节肢动物。

2.荧光抗体技术将病变组织制成压印片,固定,用荧光标记抗体进行直接染色,镜检。

3.细菌分离,将病料接种于胱氨酸-葡萄糖血液琼脂,接种量要多,然后将培养基放入烛缸中37℃培养2~3天后,长成小的灰白色透明或半透明粘性菌落,挑取可疑菌落检查形态、生化反应,用血清凝集反应进行鉴定。

4.动物试验 脏器做成悬液,对豚鼠(或小白鼠)进行皮下注射或腹腔注射后,豚鼠常于4~14日死亡。可见接种部位发炎,全身淋巴结肿大,脾、肝、肺等可见白色小结节,脾常肿大。采取血液和病理组织分离细菌。

血清学和变态反应诊断 家畜发病后第二周,血清的凝集滴度显着升高且长期保持。采取可疑病畜病初与病后的血清与土拉费朗西斯氏菌做凝集试验,如凝集滴度升高,可诊断为本病。采血清作凝集反应可用于畜群的普检。本菌与布氏杆菌有共同抗原成分,凝集试验时可能发生交叉反应,但本菌抗原与布氏菌抗体凝集价很低,相差2~4倍,可以区别,如与变态反应同时进行、则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以土拉费朗西斯氏杆菌素,于动物尾根皱褶作皮内注射,剂量0.3ml,于注射后24h观察结果一次。阳性者有局部发红、弥漫性肿胀、皮肤紧结或疼痛等症状。但有一小部分病畜可不发生反应。

本菌特点在形态上多形且很细小,在生长上必需要胱氨酸或半胱氨酸。

本属有两个种,土拉费朗西斯氏菌(有两个生物型)及新杀费朗西斯氏。后者系从疫区水中分得,人工能使小白鼠、豚鼠感染,无天然病例的报道,见表13-9。

表13-9 弗朗西斯氏菌的种和型

注:糖发酵培养基中及其他生化培养基中均需加胱氨酸或半胱氨酸0.1%。

胱氨酸葡萄糖血液琼脂制法如下。

将灭菌过并已融解的营养琼脂100ml,置100℃水浴锅中,加入胱氨酸0.1g、葡萄糖1g,混匀并使之融解,维持100℃达1h,冷却至45℃,加入无菌脱纤维蛋白兔血8ml,维持在60℃水浴锅中达2h,倾注平皿或分装到试管,待凝固好后,置37℃温箱培养24h,取无菌者用。

此培养基供费朗西斯氏菌分离、生长用。

蛋白胨葡萄糖半胱氨酸琼脂制法如下。

将蛋白胨2g、氯化钠1g、葡萄糖0.1g、半胱氨酸0.1g溶于100ml水中,调pH至6.8,加入琼脂,煮沸1h(琼脂应彻底融好),冷至45℃,倾注平皿或分装试管,37℃培养24h以检查是否有污染。无菌者可供费朗西斯氏菌用。

在冷至45℃时加入8ml无菌脱纤兔血,即成营养更好的蛋白胨葡萄糖半胱氨酸血液琼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