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杆菌属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兽医微生物实验诊断手册》第418页(2990字)
丹毒杆菌属在分类学上归属于那一科尚未确定。本属只有一个种为丹毒杆菌。本菌为革兰氏阳性短小的杆菌,在一定条件下菌体可联成长丝状。无运动性,不能形成荚膜和芽孢。发酵葡萄糖及其他碳水化合物时,可产酸不产气。
世界各养猪的国家均有猪丹毒发生,除感染猪外,还可感染火鸡、鸡、鸭、绵羊及幼水貂。外貌健康猪的扁桃体、鸡鸭的咽喉部、淡水鱼与海鱼的体表,丹毒杆菌的带菌率很高。此外,牛、驯鹿、羚羊、瘤牛、水獭、棕熊、狐狸、狼、野猪、海豚、海豹、海狮及野生的啮齿动物等可分离到丹毒杆菌。人类亦可感染。
猪感染后可引起败血症、皮肤疹块、关节炎或心瓣膜的增生。患急性败血型的病猪皮肤呈现潮红,继而发紫、死亡快,死亡率高。亚急性病猪的特征,在皮肤上出现紫红色方形或菱形疹块,病猪常可康复。慢性型常由前二种转变而来,症状为多发性增生性关节炎,或发生慢性心内膜炎,心瓣膜上有疣状赘生物。急性病死猪的主要病变是急性胃肠炎,全身淋巴结肿胀,肝、脾、肾肿大,呈深紫红色。
一、病原菌特性与实验诊断
(一)涂片检查 采取病猪的耳静脉血,死猪的心血、肝、脾及肾,慢性病猪的关节滑液制成涂片,用瑞特氏或革兰氏染色,镜检。本菌是一种纤细的小杆菌,菌体平直或微弯,大小约0.3~0.5×0.8~2.5μm,革兰氏染色阳性,在陈旧的培养物可变为阴性。在死猪的脏器抹片中,菌体常单独、成双或丛状排列,在血液涂片的白细胞内,可见到成丛的菌体。从慢性病猪的心瓣膜增生部及关节部分离的,或陈旧的培养物中,可见到菌体排列成长丝状,如霉菌的菌丝,但不分支。不形成荚膜和芽孢。
(二)分离培养 本菌为微需氧或兼性厌气,生长的适宜温度为35~37℃。将病料接种于pH7.6的肉汤中,生长不茂盛,微浑浊,如将培养物放在4℃冰箱中2~3天后,在试管底部见有少量乳白色沉淀,轻轻将试管旋转,沉淀物似絮状浮悬于液体中。如在肉汤中加入5%健康牛或马血清,则生长旺盛。接种于琼脂平板上生长较慢,培养24~48h,菌落直径约为0.8~1.0m m,透明,呈露滴状;培养4天以后少数菌落可发生变异,在菌落的外周出现不规则的边缘。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生长的菌落较大,培养48h直径约为1~2mm,圆形,边缘整齐,稍带蓝色光泽;刚从死猪脏器中分离的菌落呈轻度α溶血。在血清琼脂平板上生长的菌落,圆形,呈蓝灰色,边缘完整,中部微凸,有灰棕色颗粒分散于菌落的中部。明胶穿刺培养2~3天后,沿穿刺线横向生长,呈“试管刷状”;明胶不液化。
(三)生化特性 本菌对碳水化合物的发酵作用,由于菌株的不同与是否加入血清等因素,所得结果常有差异。用1%蛋白胨水加5%马血清作为基础,再加各种糖类,接种被检菌株,培养48~96h观察结果。葡萄糖、果糖、乳糖、半乳糖可产酸不产气;木糖与蜜二糖可能产酸;蜜三糖、蔗糖、海藻糖、松三糖、鼠李糖,山梨醇、甘露醇、肌醇、甘油、菊淀粉、淀粉及水杨苷常不产酸不产气。M.R.与V.P.为阴性。
紫乳无变化,不分解尿素,硝酸盐还原为阴性。可产生硫化氢,不产生靛基质。
过氧化氢酶阴性,血浆凝固酶阳性(用24h肉汤培养物0.5~1.0ml,加等量兔血浆,分装于小试管内混和,将试管放在37℃孵育过夜,次日取出观察,血浆出现凝固)。
(四)动物试验 小鼠与鸽最敏感,兔的易感性较差,豚鼠不易感,金黄色仓鼠大量腹腔注射可引起死亡,皮下接种很少出现死亡。
(五)血清学试验 急性与亚急性病例可用病猪的少量耳血或死猪的实质脏器,作生长凝集试验。培养基为马丁肉汤3.7ml,加抗猪丹毒高免血清0.1ml、卡那霉素4000Iu/0.1ml及万古霉素200μg/0.1ml,接种病料后37℃培养18h后取出,放在室温或4℃冰箱中1~2h,观察试管底部有无乳白色凝集,如有凝集反应,即证明病料中有猪丹毒杆菌。
慢性病例可从耳静脉或前腔静脉采血分离血清,作玻板或试管凝集试验,如为阳性反应,即为慢性猪丹毒。
玻板凝集试验:将制备的丹毒杆菌凝集抗原0.05ml滴在玻板上,再滴上被检血清0.05ml,用牙签将它们混匀;另取抗原0.05ml,不加血清,滴上生理盐水0.05ml作为对照,在2~3min内被检血清出现凝集反应,对照不凝集,即为阳性。
试管凝集试验:将被检血清稀释成1∶50、1∶100,分装在凝集管中,每管1ml,加入凝集抗原0.1ml,放在37℃2~4h取出,1∶50的试管如有凝集,即为阳性。
除上述检验方法外,荧光抗体技术与反向间接血球凝集试验也可检验丹毒杆菌,这2种方法的优点是可较迅速地得出结果,但需预先制备可靠的试剂,才能获得正确的结果。
(六)鉴别诊断 与丹毒杆菌相似的主要有李氏杆菌(Listeria),两者的主要区别列于表18-4。
表18-4 李氏杆菌与丹毒杆菌比较
二、血清型鉴定
目前已确定的血清型有23个(1~23),2个亚型及1个N型,其中1、2型是猪丹毒流行时常见的血清型(以前称为A、B型)。鉴定方法简述于下。
(一)分型血清的制备 健康新西兰白兔体重2~3kg,静脉接种不同血清型参考菌株的培养物(用福尔马林液灭活),每隔4~5天接种一次,剂量从0.5~4ml,渐次增大,共注射5~6次,在最后一次注射后7天,从心脏采血,分离血清,加入硫柳汞(最后含量为0.01%),放在-20℃冰箱内备用。
(二)抗原的制备 将待鉴定的菌株接种于含有5~10%马血清(或小牛血清)的马丁肉汤中,37℃培养24h,纯粹检验无杂菌,用福尔马林液灭活。3000r/min离心30min,弃去上清液,沉淀物加生理盐水,离心,洗涤2次。每30ml培养物的离心沉淀,加蒸馏水1ml,摇匀,放在高压灭菌器中,121℃1h,冷却后3000r/min离心30min,取上清液加入硫柳汞(含量为0.01%),放在4℃冰箱备用。
(三)琼扩沉淀试验 用pH7.2的0.01mol/L磷酸缓冲液(含有0.01%硫柳汞)配成1.1%琼脂,制成平板。用打孔器在平板打孔,孔径为5mm,孔距约5mm。中心孔滴入抗原,外周孔分别滴入不同血清型的血清。将平板放在湿盘中,37℃孵育24h,取出观察,在抗原孔与血清孔之间出现沉淀线的,即为滴入血清相应的血清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