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属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兽医微生物实验诊断手册》第440页(2024字)

为革兰氏阳性杆菌,直或微弯,直径为0.2~1μm,长度差异很大,短杆状为1.5~5.0μm,长丝状可为10~50μm或更长并呈分支。短杆状者末端膨大,单个或不规则排列呈Y、V、T或栅栏状。非抗酸性,不运动,无芽孢也不形成分生孢子。虽然此属是兼性厌氧菌,但要生长得最丰盛都需要CO2,有的需氧培养可以长,而有的要厌氧培养才生长。有机化能营养,发酵型,分解糖类产酸不产气,发酵产物有甲酸、乙酸、乳酸、琥珀酸,但主要是丙酸。需要有机氮生长,可以是α型溶血,但不产生β型溶血。菌落发育缓慢,要1~2周才长好,有的菌落干皱,有的光滑潮润,多为白、灰白、乳白色,亦有红色者,存在于土壤、植物表面、口腔、齿缝等处。其余见表18~1。

放线菌属下原有五个种,即放线菌(A.bovis)、伊氏放线菌(A.israelii)、粘性放线菌(A.viscosus)、溶齿放线菌(A.odontolyticus)、内氏放线菌(A.naeslundii),现增至16个种,在兽医上重要的为牛放线菌和伊氏放线菌。能引起牛、、鹿“粗颚症”(Lumpy jaw);放线菌病常见于乳腺,多由乳猪牙齿造成乳腺损伤所致(但猪软部组织放线菌肿的病原多半是林氏放线菌、化脓棒状杆菌和葡萄球菌,而非牛放线菌);精索常受侵害,发生硬性肿胀、颔部、鬐甲部、项部有时也被侵害;最近从胸膜炎,猪、山羊、田化脓性疾患中分离出粘性放线菌。人的放线菌病与伊氏放线菌有关。

一、样品采集

1.以无菌操作用粗针头刺入封闭性脓肿中吸出脓汁,或用外科手术切开肿块,采取病料。

2.从开放性窦腔直接采取脓汁或刮取瘘管壁(此法杂菌多,分离培养较困难)。

3.采取胸腔渗出液和支气管洗涤液(气管炎病例)。

二、检验的程序和方法

(一)形态学检查

1.用毛细吸管自脓汁或渗出物中吸取黄白色“硫磺样颗粒”(如未见颗粒,可用生理盐水稀释病料,装入烧瓶内并加塞,强力振荡后,倒入平皿,静置使颗粒沉淀于皿底。吸取颗粒样品,置载玻片上,加10~15%氢氧化钾溶液1滴,覆以厚盖玻片,轻压之使颗粒展开,在低倍镜下寻找不规则棍棒形体,再换高倍镜或油镜检查,可见颗粒中央有大量互相交错的丝状体,四周呈棍棒状,末端放射状排列,形似玫瑰花瓣样。如用革兰氏染色法或Kinyoun′s改进的抗酸染色法染色后镜检,则丝状体呈阳性,棍棒形体为阴性。

图18-4 低倍镜下检查、“硫磺颗粒”中的棍形体

(二)分离培养 放线菌病的症状比较特殊,“硫磺样颗粒”压片镜检,形态也较典型,一般不需作分离培养。但因奴卡氏菌(nocardias)、放线杆菌和棒状杆菌也能引起类似的病理损害,如欲确定病原,可作分离培养。其法为:用生理盐水将颗粒材料振荡洗涤至少3次,然后用玻棒把颗粒压碎制成悬液,再取悬液划线接种于脑心浸液琼脂或血琼脂平板上(如为胸腔渗出液或其他体液,则应先离心沉淀,取沉淀物接种),厌氧孵育(35~37℃)1~3天,挑取可疑菌落作纯培养和染色镜检(镜检可见类白喉形或分支状杆菌,丝状体的长短和分支因菌而异)。

图18-5 牛放线菌分支状丝状体

放线菌为微需氧到厌氧菌,原代分离需要良好的厌氧条件和营养丰富的培养基(pH6.8~7.2),CO2能刺激生长。液体培养基以选用新制备并煮沸的硫乙醇酸盐肉汤或脑心浸液肉汤,不含硫乙醇酸盐培养基,必须密封并厌氧培养。

放线菌可形成粗糙型(R)和光滑型(S)菌落。菌落型反映炎症程度,且因分离物和不同的次代培养而异。牛放线菌多呈类白喉形,常形成S型菌落(细小、光滑、突起、边缘整齐、露滴状。低倍镜下观察,菌落扁平、表面颗粒状、边缘锯齿状),有时也形成R型菌落(与伊氏放线菌菌落相似)。伊氏放线菌多呈丝状,常产生R型菌落,菌落呈堆积状,分叶并埋入琼脂中,低倍镜下检查可见纤细、分支的丝状体。

表18-7 放线菌和棒状杆菌的鉴别表*

注:+表示阳性或产酸;一表示阴性;d表示反应不定;*表示到第7天作终判。

(三)生化检验 为鉴别放线菌和相关细菌可作生化反应并按表18-7进行鉴定。

(四)血清学检验 最近国外曾有报道用琼脂扩散试验和免疫荧光技术作放线菌种别之间的鉴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