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和直肠垂脱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门诊兽医手册》第240页(2063字)
(一)诊断要点
1.脱肛时在肛门后面出现暗红色半球状突出物,初期常能自行缩回;如经常反复出现,则黏膜发炎、水肿、干裂,水肿液流出并形成褐色纤维素薄膜附在表面。脱出的黏膜易受损伤,发生感染和坏死。
2.直肠脱肛时由肛门内突出圆柱状肿胀,脱出的肠管被肛门括约肌嵌压而发生水肿,暴露的直肠黏膜被尾毛、粪便和垫草污染,表面干燥,呈暗红色或紫黑色,常出现裂口、出血或溃烂。严重病例可发生败血病。
3.前段直肠连同小结肠套入脱出的直肠内时,在肛门后面形成的圆柱状肿胀比单纯性直肠脱硬而厚,手指伸入脱出的肠腔内,可摸到套入的肠管。有时套入的肠管突出于脱出的直肠外。
4.直肠前段脱出或小结肠脱出时,直肠前段或连同小结肠套入直肠后段易脱出于肛门外。此时脱出的肠管由于后肠系膜的牵张,其圆柱状肿胀向上弯曲,当肠系膜撕裂,脱出的肠管下垂时,病畜常发生急性贫血。在脱出的肠管与肛门之间向内可插入手指。
(二)治疗
1.整复 应尽可能在直肠壁及肠周围蜂窝组织未发生水肿以前施行,适用于发病初期或黏膜性脱垂的病例。先用0.25%温热的高锰酸钾或1%明矾清洗患部,除去污物或坏死黏膜,然后用手指谨慎地将脱出的肛门或肠管还纳原位。整复时,猪和犬等可将其两后肢提起,马、牛可使躯体后部稍高。最好给病畜施行荐尾硬膜外腔麻醉或直肠后神经传导麻醉。在肠管还纳复原后,可在肛门处给予温敷以防再脱。整复后仍继续脱出的病例,可在距肛门孔1~3cm处,做一肛门周围的荷包缝合,收紧缝线,保留1~2指大小的排粪口(牛2~3指),打成活结,以便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肛门口的松紧度,经7~10d左右病畜不再努责时,则将缝线拆除。
2.剪黏膜法 适用于脱出时间较长,水肿严重,黏膜干裂或坏死的病例。其操作方法是按“洗、剪、擦、送、温敷”五个步骤进行。先用温水洗净患部,继以温防风汤(防风、荆芥、薄荷、苦参、黄柏各12g,花椒3g,加水适量煎沸两次,去渣,候温待用)冲洗患部。之后用剪刀剪除或用手指剥除干裂坏死的黏膜,再用消毒纱布兜住肠管,撒上适量明矾粉末揉擦,挤出水肿液,用温生理盐水冲洗后,涂1%~2%的碘石蜡油润滑,然后从肠腔口开始,谨慎地将脱出的肠管向内翻入肛门内。在送入肠管时,术者应将手臂(猪、犬用手指)随之伸入肛门内,使直肠完全复位。最后在肛门外进行温敷。
3.直肠周围注射酒精或明矾液 在整复的基础上,在距肛门孔2~3cm处,肛门上方和左、右两侧直肠旁组织内分点注射95%酒精3~5ml(猪和犬)或10%明矾溶液5~10ml,另加2%盐酸普鲁卡因溶液3~5ml。注射的针头沿直肠侧直前方刺入3~10cm。为了使进针方向与直肠平行,避免针头远离直肠或刺破直肠,在进针时应将食指插入直肠内引导进针方向,操作时应边进针边用食指触知针尖位置并随时纠正方向。
4.直肠部分截除术 用于脱出过多、整复有困难、脱出的直肠发生坏死、穿孔或有套叠而不能复位的病例。
1)麻醉 荐尾间隙硬膜外腔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
2)手术方法
直肠部分切除术:在充分清洗消毒脱出肠管的基础上,取两根灭菌的兽用封闭针头或细编织针,紧贴肛门外交叉刺穿脱出的肠管将其固定。若是马、牛等大动物,最好先插入直肠一根橡胶管或塑料管,然后用针交叉固定。对于仔猪和幼犬,可用带胶套的肠钳夹住脱出的肠管进行固定,且兼有止血作用。在固定针后方约2cm处,将直肠环形横切,充分止血后(应特别注意位于肠管背侧痔动脉的止血),用细丝线和圆针把肠管两层断端的浆膜和肌层分别做结节缝合,然后用单纯连续缝合法缝合内外两层黏膜层。缝合结束后用0.25%高锰酸钾溶液充分冲洗、蘸干,涂以碘甘油或抗生素药物。
黏膜下层切除术:适用于单纯性直肠脱。在距肛门周缘约1cm处,环形切开达黏膜下层,向下剥离,并翻转黏膜层,将其剪除,最后顶端黏膜边缘与肛门周缘黏膜边缘用肠线作结节缝合。整复脱出部,肛门口作荷包缝合。当并发套叠性直肠脱时,采用温水灌肠,力求以手将套叠肠管挤回盆腔,若不成功,则切开脱出直肠外壁,用手指将套叠的肠管推回肛门内,或开腹进行手术整复。为防止复发,应将肛门固定。
5.普鲁卡因溶液盆腔器官封闭,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