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口蹄疫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门诊兽医手册》第376页(905字)
(一)诊断要点
1.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突然发病,初期体温升高到40.5℃以上,精神沉郁、肌肉震颤、流涎、反刍停止;1~2d后,在舌背、齿龈、嘴唇、口黏膜和鼻镜出现大小不同的水疱,破溃后呈边缘整齐的红色糜烂面,大量流诞,成线性黏稠的唾液悬挂于嘴边;常在趾间和蹄冠发生水疱,破溃糜烂,甚至蹄匣脱落。在春末流行时,母鹿大量流产和胎衣滞留,发生子宫炎与子宫内膜炎;有的发生皮下、腕关节和跗关节蜂窝织炎等,四肢肿胀,或发生产后瘫痪、褥疮,甚至死亡。
2.剖检除口腔黏膜和蹄部、皮肤的变化外,可见心肌有坏死区、呈带血色的条纹,瘤胃有无数小坏死性溃疡,网胃蜂窝间见有细小的黄褐色痂块,肠黏膜有溃疡灶,如有并发症可见脓性或纤维素性肺炎、化脓性胸膜炎或心包炎等病变。
3.无菌采取病鹿舌面或蹄部水疱皮或水疱液,或血清送有关单位检查。
4.应与水疱性口炎相鉴别。
(二)防治
1.发现病鹿,及时隔离治疗,以精心护理为主,静脉注射鲁格氏液,成鹿50ml,仔幼鹿20~30ml;也可用杨树叶酒精浸剂,鹿皮下注射10%浸剂15~20ml,1次/d,连用3d,幼鹿剂量酌减;口腔、嘴唇和舌面糜烂及溃疡可用0.1%高锰酸钾液冲洗消毒,并涂1%~2%明矾或碘甘油,也可撒冰硼散,皮肤和蹄部可用3%~5%克辽林或来苏儿洗涤,擦干后涂以松榴油或鱼石脂软膏,最好包扎绷带或穿上蹄鞋。为防止并发症,可用氯化钙、葡萄糖酸钙、青霉素等。为迅速控制病的蔓延,可用康复鹿血液治疗。
2.对引进的种鹿、鹿产品和饲料等应进行严格检疫,杜绝传染源,对可疑发病鹿场,除及时诊断外,应上报疫情,实施封锁疫区、隔离病鹿、紧急消毒的防疫措施。对假定健康者用口蹄疫高价灭活疫苗紧急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