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叶枯病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110页(4207字)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Ishiyama)Dye]]是水稻主要细菌性病害之一。病菌能经水流传播,并通过水孔、伤口侵入水稻,然后在维管束内进行繁殖。当病菌繁殖达到一定菌量时,水稻才会表现出症状。因此,病菌的侵入量和水稻体内菌量的增殖速度,往往成为水稻发病早迟和受害轻重的决定因素,而年度间的气候又是左右病菌侵入量和增殖速度的重要条件。一般年份,单季稻和早插双季晚稻是稻白叶枯病重点为害对象。但是在受洪涝和台风暴雨袭击的情况下,早稻和中、迟熟双季晚稻也可严重发病。目前,我国大部分稻区均有零星发生,沿海、沿湖、丘陵和低洼易涝地区发生较为频繁。

1 预测依据

水稻白叶枯病的预报主要是根据历年发病的轻重、菌量、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等诸因子进行综合分析。

1.1 菌量

病菌主要在稻种、稻草上越冬。还可在稻桩、病田稻桩附近的土壤以及多种禾本科杂草上过冬,成为第二年早稻和单季稻的初次侵染源。在一般年份,病种的调运、上年或上一熟水稻的发病面积、为害程度以及病种留用和病草还田的数量等,可作为水稻系统侵染的发病趋势性预测依据。

1.2 品种抗病性及稻株发病情况

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感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已成为预测病害流行的重要依据之一。秧苗总是最先遭受病菌的侵染,带菌秧苗是本田系统侵染发病的早期病源,是预测本田发病趋势的依据之一。水稻本田期的发病,在稻作间有显着的差异。早稻一般要到成熟前夕才表现症状。中、晚稻由于病菌的侵染途径不同,往往有两个发病盛期。病菌从秧苗侵入在孕穗后出现第一个发病盛期,由风雨袭击引起的再次侵染在抽穗之后出现第二次发病盛期。因此,通过水稻生育期,田间中心病株出现期和病情消长调查,结合参考气象,对照历年病情的系统调查的资料,可作为预测发生期的直接依据。

1.3 气候

温度、雨量、湿度以及台风暴雨是影响白叶枯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当气温达17℃以上时,就能引起发病,气温在25~30℃,相对湿度达到85%以上时,最适宜病害发展。气温高于33℃或低于17℃,病害会受到抑制。在适温、高湿、多雨气候条件下,只要5~10天就可致病害流行。

在有洪涝和台风暴雨的年份,早稻受洪涝后,不但白叶枯病会提早发生,而且为害也会加重。中、晚稻的发病,主要取决于台风暴雨与感病生育期的吻合情况。常发区凡孕穗至抽穗期间遇台风暴雨袭击的年份,发病就重。因此,早稻期间的洪涝和中、晚稻期间的台风次数、雨量以及与感病生育期的吻合情况,可作为早稻、中稻和晚稻白叶枯病中短期预测的依据。

2 调查内容和方法

2.1 秧苗期调查

选择地势低洼或淹过水的感病品种的中、晚稻秧田各2块,于秧苗4叶期和移栽前7天各查1次。5点取样,每点查0.1m2,记载总苗数和病苗数,计算发病率。调查结果记入表4-11。

表4-11 秧苗白叶枯病发病情况调查记载表

2.2 本田期调查

2.2.1 噬菌体测定 选择老病区种植感病品种,早、中稻各1~2块,于秧苗返青后至抽穗期,每5天采集1次田水样,测定噬菌体数量,并记载田间发病始见期。调查结果记入表4-12。

表4-12 水稻白叶枯病本田田水噬菌体量测定记载表

2.2.2 病情系统调查 在老病区选多肥、低洼田块的感病品种,分早、中和迟插类型各1块作为病害观测圃,于孕穗前开始至黄熟前(遇台风暴雨、洪涝天气,中、晚稻从分蘖期开始),每5~10天(台风暴雨期间3~5天)观察1次。当目测到田间始病后,每田固定3个点,每点固定9丛(其中1丛选在中心病株上,四周再定8丛),每株查上面3张叶片,记载生育期、始病期、总株数、总叶数、病丛数、病株数、病叶数、严重度,计算丛病率、株病率、叶病率和病情指数。调查结果记入表4-13。

表4-13 水稻白叶枯病本田病情普查表

2.2.3 大田病情普查 当观测圃出现中心病株后,选当地有代表性的当家品种,每品种固定2块田,每5~10天巡回目测检查田间病情,记载始病期、病情上升期及病情停止发展期。于黄熟期普查1次病情,采用单丛直线查100丛稻,每株查上部3张叶片,观察病丛数、病株数、病叶数和严重度,计算丛病率、株病率、叶病率和病情指数。结果记入表4-14。

表4-14 水稻白叶枯病大田病情普查表

2.2.4 病源基数普查 在全县范围内(或常年发病区固定1个村),分季调查水稻面积、感病品种面积、白叶枯病发生面积、重病田面积以及各季水稻秧田面积、秧田和本田受淹面积、秧田发病面积、病种留用和病稻草还田面积等,记入表4-15。

表4-15 水稻白叶枯病病源基数普查表

3 预测方法

3.1 发病趋势预测

根据上年及上季水稻的病源基数,以及当季水稻的感病品种种植比例、感病生育期出现期和气象部门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预测等,对当季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病趋势做出长期预报,并在洪涝、台风等灾害性气候出现期,再做出发病趋势的中、短期预报。

3.2 发生期预报

当早、中稻田水测得到噬菌体量达到一定数量时,根据历年测得的噬菌体量与始病期的期距相关性,做出发生期预报。中、晚稻可根据水稻感病生育期出现期、病源基数、气象预报以及历年观测圃与各品种间的始病期出现的期距,做出中期预报。在观测圃始见发病后以及观测圃每次病情回升期,做出防治适期的短期预报。

4 测报参考资料

4.1 白叶枯病病情分级标准

4.1.1 病情严重度分级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为叶面积的1/5以下;

◆2级:病斑面积为叶面积的1/3以下;

◆3级:病斑面积为叶面积的1/2以下;

◆4级:病斑面积为叶面积的3/5以上。

4.1.2 病情普遍率分级标准(全田范围目测普查)

◆0级:无病;

◆1级:零星发病或有中心病团;

◆2级:发病面积占总面积的1/4左右;

◆3级:发病面积占总面积的1/2以上;

◆4级:发病面积占总面积的3/4以上。

4.1.3 目测病情严重度分级(发病范围内目测分级)

◆1级(轻):病叶少,有零星病斑;

◆2级(中):半数叶片发病,枯死叶片占1/3;

◆3级(重):叶片几乎全部发病,枯死叶片占2/3以上。

4.2 白叶枯病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4.2.1 病害流行预测指标

◆轻发生:发病面积占水稻面积5%以下,损失率10%以下;

◆中发生:发病面积占水稻面积5%~10%,损失率10%~20%;

◆重发生:发病面积占水稻面积10%以上,损失率20%以上。

4.2.2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程度标准

注:浙江。

4.3 田水噬菌体量测定方法

田水样品在清晨或雨后到排水口采集。每块样田取水100~200ml,经沉淀(或过滤)后分别吸取水液(或滤液)0.1、0.5、1ml,分放在3个灭菌的培养皿中,各加入1ml新鲜而浓的白叶枯病病菌的纯培养悬浮液,迅速摇匀后,放在25~27℃的恒温箱中培养12~15h,观测记载溶菌斑的数目,每个水样重复1次。种子检测和叶片测定,研碎后用无菌水浸泡30min后取上清(或过滤)液,检测方法同田水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