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散黑穗病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197页(1592字)

小麦散黑穗病俗称黑疸、灰包、乌麦、火烟包等,是小麦上的重要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Ustilago tritici(Pers.)Jens.,属真菌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该病害在冬春麦区均有发生。该病菌有寄主专化现象,只为害小麦,引致散黑穗病。小麦上的病菌不能侵染大麦,但大麦上的病菌能侵染小麦。

主要在穗部发病。病株抽穗期往往略早于健株,病穗在未出苞叶以前,内部就已完全变成黑粉(病菌的厚垣孢子),病穗抽出后,黑粉被风雨吹散,只剩下裸露的黑色穗轴。散黑穗病菌偶尔也侵害叶片和茎秆,在其上长出黑色条状孢子堆。

1 主要影响因子

散黑穗病是花器侵染病害,一年只侵染1次。带菌种子是病害传播的唯一途径。病菌以菌丝潜伏在种子胚部,外表不显症。当带菌种子萌发时,潜伏的菌丝随小麦生长发育向上发展。孕穗时,菌丝体在小穗内迅速发展,破坏花器,产生厚垣孢子,形成病穗。小麦开花时,病穗上的厚垣孢子随风落在健穗的湿润的柱头上萌发侵入,种子成熟时在其中休眠。刚产生的厚垣孢子24h后即能萌发,温度范围5~35℃,最适20~25℃。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4~30℃。厚垣孢子在田间仅能存活几周,无越冬(或越夏)的可能性。小麦扬花期的空气湿度是影响病菌萌发和侵入寄主的主导因素。小麦扬花期间,田间空气湿度大、多雾或经常下小雨,则有利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当年种子带菌率就高,次年发病就重;相反,此时气候干燥,孢子难于萌发,当年种子带菌率就低,第二年发病就轻。一般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间相对湿度为58%~85%,菌源充足,即可导致病害大流行。

2 调查项目和方法

2.1 调查田块和时间

选择当地主栽品种的麦田进行调查,调查田块一般不少于10块田。在小麦扬花期进行1次调查。

2.2 调查方法

每块田单对角线10点取样,每点调查1m2。调查总穗数、发病穗数,并计算病田率、病点率和病穗率。结果填入小麦散黑穗病病情普查表(表4-121)。

表4-121 小麦散黑穗病病情普查表

3 预测预报方法

小麦散黑穗病每年的发病程度依上年病菌侵入多少而定。小麦扬花期的空气湿度是影响病菌萌发和侵入寄主的主导因素。因此,根据上年病菌侵入情况、小麦扬花期降水情况、田间空气湿度等因素预测发生程度,决定防治措施。小麦散黑穗病的最佳防治适期是在小麦播种前进行土壤或种子处理。

4 测报调查参考资料

4.1 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小麦散黑穗病的发生程度以当地小麦扬花期平均病穗率确定,划分为5级,发生程度分级指标见表4-122。

表4-122 小麦散黑穗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4.2 防治指标

平均病穗率1%

注:调查方法依据《北京市小麦散黑穗病测报调查规范》(报批稿);发生程度分级标准依据《河南省小麦散黑穗病测报调查方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