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螟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546页(2409字)

桑螟(Piaphania pyloalis Walker)俗名青虫、油虫、卷叶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Pyralidae)。国外桑螟主要分布于日本、缅甸、印度和斯里兰卡。中国的江苏、安徽、浙江、广东、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蚕区均有发生。桑螟幼虫食害桑叶,在重叠叶或缀叶内取食绿色叶肉组织,仅留一面白色表皮。桑螟幼虫排泄的粪便污染桑叶,饲蚕后易引起粪结病。寄生桑螟幼虫的绿、黄僵病和细菌病等病原亦能寄生家蚕,导致蚕病发生。桑螟除为害桑树外,尚未发生其他寄主。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越冬调查

选当地有代表性的桑园类型和春伐桑园各1块,每块桑园要求可查面积在667m2以上。冬前越冬调查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进行,间隔5天调查1次,用随机取样方法每类型田标记50株桑树(若虫口少于50头则查100株),将每株桑树上的越冬虫量记载于表8-98,翌年4月初至5月下旬,桑螟化蛹前作冬后调查。调查隔10天进行1次,将标记桑树上存活的桑螟虫量记载于表8-98。冬前以每次调查中,查到老熟幼虫的最高虫量定越冬基数;冬后,以查到的最高虫量定越冬存活头数。据此计算越冬存活率。

1.2 化蛹羽化进度调查

化蛹羽化进度调查在室内进行。越冬代的调查结合越冬调查进行。冬前、冬后分批从调查桑园中采回桑螟越冬老熟幼虫各200头以上,分数个培养皿安放,置养虫室内进行观察。自翌年4月上旬起,隔1~2天调查1次。将化蛹数、羽化数、寄生虫数和分级蛹量等分别记载于表8-99和表8-100。发生代调查从每代桑螟幼虫为害高峰日开始,从上述2种类型桑园中,分批采回桑螟老熟幼虫各200头以上,调查办法同越冬调查的室内观察。

表8-98 越冬代桑螟幼虫出、入蛰调查表

表8-99 室内桑螟化蛹、羽化进度调查表

1.3 发育进度调查

选择桑螟为害严重,当地有代表性的桑园类型和春伐桑园各1块,隔2天调查1次。越冬代从4月初桑螟化蛹前,发生代从幼虫孵化始盛期到成虫羽化盛末期结束。每类型田调查桑树20株,如虫量少于60头,则查40株。分株调查卵量、各龄幼虫数量和蛹量。结果记载于表8-100,汇总后再记载于表8-101。

表8-100 类型田间桑螟发育进度调查表

表8-101 桑螟幼虫、蛹发育进度分龄、分级汇总表

1.4 成虫消长观察

采用200W白炽灯每天晚上全夜点灯诱蛾,次日早晨按雌、雄分别记载诱得蛾数,同时记载当晚的气候状况。记载格式及方法同桑尺蠖。

2 预测预报方法

2.1 发生期预测

2.1.1 发蛾高峰预测 根据室内观察和诱蛾记载确定发蛾高峰期。当室内调查到桑螟羽化虫数达60%,且灯光诱蛾量有较快增长时,此时可定为发蛾高峰日,加上常年桑螟同期各发育阶段的历期,即能推算出以后各代桑螟的发生日期。

2.1.2 分龄分级预测 根据田间幼虫发育进度和室内化蛹进度调查结果,参考气象预报,加相应的虫态历期,预测发蛾期或防治适期。方法是根据记载各龄幼虫,各级蛹占其总虫数的百分率,然后从最高发育级向下依次逐级(龄)累加,计算百分率。调查日期,加上累计百分率达15%~20%、45%~50%、80%~85%的蛹级(或虫龄)至羽化尚需的发育天数,即为发蛾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推算得到发蛾高峰日再加至下代二龄幼虫历期即为防治适期(注:据查到的蛹数乘同日室内各级蛹所占的百分率推算各级蛹量)。

2.2 发生量的预测

根据田间幼虫发育进度调查,计算化蛹高峰日的田间虫口基数;根据室内化蛹进度观察,统计蛹的存活率和成虫羽化率,预测当代发生蛾量;根据灯光诱蛾,调查蛾的性比,参考各代蛾产卵量,根据当时气候条件下的卵孵化率,天敌数量和桑树生长状况预测下代幼虫的发生数量。

2.3 发生趋势分析

根据各代查得的蛾、卵量、幼虫虫量,结合当时气象条件、桑树生长状况、天敌数量以及历年桑螟发生消长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桑螟发生的趋势。

3 防治适期与指标

3.1 查孵化进度,定防治适期

从发蛾高峰开始调查,当查得卵孵化率达85%时,即为孵化盛末期(约二龄幼虫发生高峰)定为施药防治适期。

3.2 查幼虫虫口密度,定防治对象田

在桑螟的卵孵高峰日,在大田随机调查20株桑树,当每公顷高龄虫量第二至四代在7500头以上的桑园可定为防治对象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