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胸鼠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567页(1928字)
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别名黄腹鼠、长尾吊、长尾鼠。属于啮齿目,鼠科。
1 生物学特性和危害
1.1 分布
以前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现已扩展至我国除东北外的广大地区。在国外,除东南亚的部分地区有栖息外,皆无分布。
1.2 形态特征
体型中等,比褐家鼠纤细,体长135~210mm。尾和脚也较纤细,大部分的尾长超过体长,后足长小于35mm。耳大而薄,向前折,可遮住眼部。雌鼠乳头5对:胸部2对,鼠鼷部3对。背毛棕褐色或黄褐色,背中部颜色较体侧深。头部棕黑色,比体毛稍深。腹面呈灰黄色,胸部毛色更黄。重要的识别特征是前足背面中央有一棕褐色斑,周围灰白色。尾的上部呈棕褐色,鳞片发达构成环状。幼鼠毛色较成年鼠深。
1.3 生活习性
黄胸鼠是我国的主要家栖鼠种之一,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野外也有栖居,但除西南及华南的部分地区外,一般数量较少。行动敏捷,攀缘能力极强,建筑物的上层、屋顶、瓦楞、墙头夹缝及天花板上面常是其隐蔽和活动的场所。多在夜间活动,能攀高、跳远,警惕性高,稍有异常即逃窜。一般是夜里9时出洞,11时左右回洞,到凌晨1时再出来,3时左右再回洞。夜晚黄胸鼠会下到地面取食和寻找水源。在黄胸鼠密度较高的地方,能在建筑物上看到其上下爬行留下的痕迹。多在夜晚活动,以黄昏和清晨最活跃。在农村,部分鼠随农作物的生长、收获等,在住房和田野间季节性地迁移。每年春秋两季作物成熟时,迁至田间活动。
1.4 食性
黄胸鼠食性杂。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偏好含水分较多的食物,有时也吃动物性食物,甚至咬伤家禽。
1.5 繁殖和寿命
繁殖力强。南方全年均可繁殖,在北方冬天停止繁殖。一般一年6~8胎,平均胎仔数4~9只。最多可达17只。寿命1~2年。
1.6 危害
较偏于植物性食料和含水分较多的食物。在住宅区主要吃粮食和各种食品,在野外吃谷类、蔬菜、花生、香蕉、甘蔗、豌豆等各种农作物。
2 主要影响因子
温度、降水、食物、天敌和防治是影响黄胸鼠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3 调查项目与方法
3.1 密度调查
用夹夜法调查。计算总捕获率和黄胸鼠捕获率。将结果记载于表9-1。
3.2 繁殖情况调查
对捕获的黄胸鼠,检查鼠龄、雌鼠繁殖百分率、胎仔数,雄鼠生殖情况。结果记载于表9-2。
3.3 危害情况调查
在捕鼠样方内,对主要受害作物进行被害率、产量影响调查,结果填入表9-3。
4 预测预报方法
随着纬度的增高,黄胸鼠的繁殖高峰由双峰逐渐地变为单峰。在福建为双峰型,秋冬季略高于春季,贵州也有2个高峰。在长江流域,每年的变化有很大差异,但全年最高峰基本出现在秋季,在西安,则为明显的单峰型,出现在9月。
当害鼠密度基数高、雌鼠怀孕率达到50%以上,食物丰富,中长期天气有利,则未来3~6个月害鼠种群数量迅速增长,发生量大。
5 附录
年龄分组指标:
体重法
注:张美文,1998,湖南洞庭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