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水肿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临床普外科手册》第377页(1307字)
淋巴水肿常见于四肢及会阴部,是由于淋巴回流受阻,组织中淋巴液潴留所致。导致淋巴管阻塞的原因以继发性为多,如丝虫病、肿瘤细胞侵犯淋巴结、淋巴结清扫术后、放射治疗后等,均可引起肢体的淋巴水肿。早期的淋巴水肿在病因解除后能很快消退。慢性的淋巴水肿则因刺激皮下纤维组织增生,可使皮肤粗糙、组织增厚,呈“象皮肿”。
【诊断要点】
1.肢体水肿:早期呈凹陷性水肿,以踝部、足背、手背等最为明显,晨起时较轻,临睡时加重。
2.组织增厚、皮肤增粗:淋巴水肿后期,检查时可见皮肤粗糙,组织增厚呈团块状,压之无凹陷性特征,平卧后组织消肿不明显。
3.丹毒反复发作:由于淋巴管阻塞,淋巴回流受阻,细菌经皮肤破损处侵入,易引起网状淋巴管炎,即“丹毒”。
4.病因学诊断:明确病因,如肿瘤根治术、放射治疗、丹毒反复发作、丝虫感染等,均可引起淋巴水肿。
5.淋巴管造影:能直接了解淋巴管的发育情况、阻塞的部位、淋巴结的形态,对诊断和手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由于造影剂停留在患肢的时间较长,容易引起淋巴管炎症,加重淋巴水肿,目前已不常用。
6.放射性核素淋巴管显象(ECT):方法与淋巴管造影类似,已成为淋巴水肿主要的辅助检查方法。
【处理】
1.非手术治疗:对早期患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
(1)抬高患肢,患肢绑弹力绷带或穿医用弹力袜,有利于组织消肿,限制病变的发展。
(2)保护患肢皮肤,保持皮肤清洁,预防并及时治疗感染。
(3)适当使用利尿剂,可减少组织内水分,从而减轻淋巴水肿。
(4)烘绑疗法:是我国民间早有的治疗方法,将患肢伸入特制的烘炉内,在热辐射下患肢血管扩张,大量出汗,治疗后再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可明显起到消肿的作用。
2.手术治疗
(1)抽吸术:对早期的肢体淋巴水肿,可用类似脂肪抽吸术的方法抽吸淋巴液,短期疗效显着,但易复发。
(2)淋巴管静脉吻合术:主要针对早期淋巴水肿,其近期疗效较好。由于小静脉容易形成血栓,远期通畅率不高。
(3)皮瓣移植术:对一些因淋巴清扫手术后所造成的肢体淋巴水肿,采用瘢痕区皮瓣移植术,可重建瘢痕区淋巴管,部分患者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