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线姬鼠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586页(2491字)

黑线姬(Apodemus agrarius),别名田姬鼠、长尾黑线鼠、黑线鼠、金耗儿。

1 生物学特性和危害

1.1 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北纬25.5°线以北(台湾可分布到北纬23°),包括除海南省外全国大部分地区。

1.2 形态特征

黑线姬鼠体形小,雌性成体体重22.0~38.0g,雄性成体体重25.0~40.0g,体长65~120mm,尾长短于体长,为50~110mm。耳短,向前折不能达眼部。雌鼠乳头4对,胸、腹部各2对。背毛棕褐色或略带红棕色,毛尖带黑。腹毛与四肢内侧灰白色。尾呈二色,上为黑褐色,下为白色,鳞片裸露,尾环清晰。外形与小家鼠很相似,但体较小家鼠稍大,主要识别特征是它的背中央,从头顶至尾基有1条明显或不大明显的黑色条纹,上颌门齿内侧无缺刻。

1.3 生活习性

黑线姬鼠栖息环境较广,各种农田、林地、草甸、荒滩、沼泽均可栖居,并会偶尔进入农房。在农田喜栖居于潮湿有杂草的田埂、水沟旁等处。洞穴结构简单,通常有2~3个洞口,一般洞内无存粮。窝巢由作物秸秆、草叶等筑成。多在夜间活动,白天活动少,以晨昏为活动高峰。季节性迁移明显,常随着农作物的成熟而转移。

1.4 食性

食性杂,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喜食各类植物的种子。缺少食物时亦取食植物绿色部分、瓜果及少量昆虫、蚯蚓、青蛙等。有时会迁入居民区盗食粮食。

1.5 繁殖和寿命

在北方,1年繁殖2~3窝,春夏季为繁殖盛期,最晚到9月下旬;在南方繁殖时间较长,每年有春、秋两个繁殖高峰季节。春季在4~5月,秋季在9~10月,秋峰一般高于春峰,12月至次年2月很少繁殖。在繁殖高峰季节,雌鼠每月可产仔1次,一般每年5~6胎,每胎产仔鼠5~8只。寿命约1.5年。

1.6 危害

黑线姬鼠为稻区及其他湿润农业区的重要优势鼠种。常盗食各种农作物的禾苗、种子、果实以及瓜、果、蔬菜。一般咬断作物的秸秆,取食作物的果实。对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的危害,可从播种期到成熟期。在瓜菜田及保护地经常盗食瓜菜、种子、小苗。同时,由于其经常迁入室内,且为流行性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的重要宿主,传播的疾病多达17种。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危害极大。

2 主要影响因子

温度、降水、食物、天敌和防治是影响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3 调查项目与方法

3.1 密度调查

用夹夜法调查。计算总捕获率和黑线姬鼠捕获率。结果记载于表9-1。

3.2 繁殖情况调查

对捕获的黑线姬鼠,检查鼠龄、雌鼠繁殖百分率、胎仔数,雄鼠生殖情况。结果记载于表9-2。

3.3 危害情况调查

在调查鼠害样方内,对主要作物进行被害率、产量影响调查。结果填入表9-3。

4 预测预报方法

当早春害鼠密度基数高、雌鼠怀孕率高,种群中亚成体组、成体Ⅰ组比例大,食物丰富,中长期天气有利,则未来3~6个月害鼠种群数量迅速增长;若早春密度基数低,种群中成体Ⅱ组和老体组比例大,中长期天气预报降水量大,则未来3~6个月害鼠种群数量将呈下降趋势,发生量减少。

5 附录

5.1 年龄分组指标

注:杨再学等,2002,贵州。

注:张洁,1989,北京。

5.2 预测预报模型(洞庭湖区,王勇,1997)

Y=0.7966X1+1.1149X2+10.0921X3-2.4019

式中:

X1——种群基数(预测4~10月,用开春基数,即3月夹捕率;预测11月至翌年3月,用秋末基数,即10月夹捕率,%);

X2——繁殖指数

X3——年龄结构

Y——2个月后的种群密度(夹捕率,%)。

5.3 防治适期

据张夕林1996年报道,中粳稻区黑线姬鼠,每年4~5月,9~10月为繁殖高峰期,5~6月和10~11月为数量高峰期,亦是水稻播种期和成熟危害最重的时期。根据危害特点,全年防治以早春3月为最佳时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