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水产养殖手册

扇贝养殖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水产养殖手册》第285页(13777字)

一、主要种类和分布

扇贝的种类很多,经济意义较大的主要有:巨扇贝Placopecten magellanicus,冷水性,产于美国及加拿大大西洋沿岸浅海;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oensis,冷水性,主要产于日本海,包括日本北部、朝鲜北部及苏联远东海南部;大扇贝Pecten maximus,主要产于欧洲沿岸,法国产量近1.7×104t(1978);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产于美国大西洋沿岸;皇后扇贝Chlamys opercalaris,主要产于英国沿岸;塔斯尼亚扇贝Notovala meridionalis产于澳洲南部及塔斯马尼亚岛一带。

我国产的商品扇贝主要有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分布于日本、朝鲜沿岸浅海和我国的黄海及东海,以山东、辽宁沿岸较多。其次为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分布于日本南部及中国南海、广东、广西、海南。1981年我国成功地自日本引进虾夷扇贝并育苗成功,经试验能在山东荣成及烟台、辽宁大连等沿岸渡夏,并已形成产业。1982年我国又成功地自美国引进海湾扇贝,已在山东、辽宁、河北、浙江、福建、广东等沿岸开展养殖。以上四种扇贝是我国当前的养殖对象。

我国养殖的四种扇贝种检索表

二、工厂化育苗

为适应扇贝的自然生殖期,在常温海水条件下采卵培育苗种,这种通常称之为常温育苗;为了确保当年收成(海湾扇贝)或当年获得大规格稚贝(栉孔扇贝),需在生殖期前用控温投饵来促进亲贝性腺成熟提早采卵育苗,这种称控温育苗。工厂化育苗包括亲贝培育促熟、采卵、受精与孵化、幼体培养、采苗、幼苗培育、苗种海上中间培育等生产环节。

(一)亲贝培育促熟

1.亲贝 亲贝一般选用同龄种群中较大而肥厚的个体。现将有关选取亲贝的某些参数列示于表15-1。在亲贝培育过程中,通常死亡5-20%,计划亲贝数量时要考虑在内。亲贝壳面宜洁净,附着生物必须彻底清除干净,清除时切勿损伤贝体。在充气、投饵、换水的条件下,每立方米水体培育150个海湾扇贝亲体时,性腺发育及精卵排放均为正常,通常以80-100个/m3为宜。若其他种扇贝,则可根据体重或排卵量,培育密度适当减小。

表15-1 四种养殖扇贝的亲贝参数比较

2.培育 一般将亲贝装于多层网笼中,每笼100个或80个,均匀吊挂培育池中。亦可在培育池上部装置网箱培育亲贝;或在培育池上部水层横置大网片将亲贝均匀地撒在网片上培育。培育期间按时检出死亡个体及错壳个体(韧带松弛造成)。

(1)水温:在胶州湾海区,海湾扇贝的生殖期为5月中至7月中(6月上旬为盛期)及8月下至10月;栉孔扇贝的生殖期为5月中、下旬至7月及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了提前育苗,通常在早春3-4月份便将亲贝取入培育池内,逐步升温促进性腺成熟。在给饵条件下,如表15-2所示,在适温范围内(15-30℃),培育水温越高,达到性成熟的时间越短。

表15-2 海湾扇贝性腺成熟排放与培育水温及取贝时间的关系

亲贝培育开始时,培育池内的自然水温通常较海上亲贝生境水温高2-4℃,因此亲贝入池后,暂且在常温海水中适应2-3天,然后以每日1-2℃的陡度,逐步提高到给定的培育水温(海湾扇贝为22-23℃,栉孔扇贝为18℃),其间在13-14℃(栉孔扇贝)或15-18℃阶段可停止或减缓上升数日,以便提高排放的同步程度。

培育用海水一般在加热池中以蒸汽直喷法升温(开放式),或以环式或排式蒸汽管升温(密闭式)。

为提高加热池的利用率,海水一般加温至30-50℃使用。将加温池的热海水导入调温池中配制成给定的培育温度后使用。通常以下列计算式调配水温:

(C3-C1)V1=(C1-C2)V2

C12给定水温;C2:培育池届时换水水温;C3:调配水温;V1:换水量(米3数或相对值的分子值);V2:培育池培育水体——换水量(米3数或相对值的分母数)。

在培育池每天全部或部分换水的情况下,池内水温下降一般不超过2℃。

(2)饵料:从饲育效果及保持水质清洁着眼,通常以单胞藻饲养亲贝。通常用的单胞藻如褐指藻、等鞭金藻、扁藻、塔胞藻、小球藻等。早春水温较低时,常培育褐指藻为饵料。日投饵量为60-80L/m3,分6-10次投喂(每贝每天约得褐指藻20-70亿细胞)。投饵过多会出现假粪(检验投饵过浓的指标)。饵料藻液不足时,可用代用饵料,如日投约50ppm的面粉,或相应数量的豆浆(使用时滤去较大颗粒),或用尾藻及马尾藻榨取液作为培育海湾扇贝亲贝的饵料。

(3)充气:充气是保持水质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补充氧气的有效方法。含氧量在3.5ppm以下时,海湾扇贝壳口大张,表现异常;4ppm以上时,则生活正常。在亲贝培养密度100个/m3,1/2时间充气情况下,海湾扇贝未表现异常状态。从原则上说,培育后期应加大充气量。

(4)控制水质:通过换水与清池把培育池中的有毒物质清除于育苗池外,为此,每天要更换全部或部分培育水体(前者结合清刷培育池,后者则以吸底器吸出池底的杂质)以保持水质清洁。

(二)采卵、受精与孵化

1.性腺检查 海湾扇贝雌雄同体,通常性腺表面附一层黑膜,随着性腺发育,黑膜逐渐淡化消失。到排放前,性腺饱满,卵巢位于性腺内侧,呈暗粉红色;精巢位于外侧,呈乳白色,这时便可作好准备等待采卵。

2.采卵 采卵前,将亲贝培育池彻底清刷消毒,消除池壁上的附着生物,以便采卵后作为孵化池及育苗池用。为了获得充分成熟的卵子则等待亲贝自行排放,一般不施加人为刺激。

在采卵过程中亲贝群体的排放时间一般持续2h左右。对海湾扇贝来说,排放旺盛时,卵密度达30-40粒/ml,此时应将亲贝移到另外池中继续排放,以便控制精子数量不致大到影响卵子孵化的程度。而对雌雄异体的扇贝来说,卵密度不妨大一些,但受精后,含精液的水体要排掉,再将受精卵冲稀并移到新鲜海水中孵化,密度保持在50粒/ml以下。

3.排卵检验 培育亲贝将成熟时,换水前从池底抽取水样检验亲贝是否已开始排放。就海湾扇贝群体来说,开始排放量较小(或只有少数个体排放),每毫升只1-2粒卵,一般无生产意义。之后3-5天便大量排放。为了获得相对集中的排卵结果,临产卵前不宜大换水,换水时尽量使水温波动量值减小。在充气条件下,一旦发现水表面形成大量气泡(主要是精液作用),便明确显示已经排放。在不充气条件下,留心观察亲贝笼附近的悬浮小颗粒及其水面的细泡沫,常是排放的指示。而栉孔扇贝的雌性群体,一旦开始排放,往往数量较多。

4.排卵量 扇贝的排卵量与贝体大小有关,如华贵栉孔扇贝,壳高6-7cm的个体,一次排卵量为100万-150万粒,8-9cm者150万-300万粒,10cm者可达800万粒。在培育促熟条件下,还与亲贝取自海上时性腺的发育程度有关。越接近生殖期取上的亲贝,经培育后的排放量越大(表15-3)。

表15-3 不同培育时间海湾扇贝的采卵量

5.延迟产卵 培育的亲贝即将成熟时,如因采卵准备工作尚未就绪,可适当降低培育水温以延缓亲贝产卵时间。降温陡度同样不能太大,以2℃/日左右为宜。降低换水量也能一定程度的延缓排放。

6.受精与孵化 雌雄同体的海湾扇贝,采卵时成熟的亲贝群体是精卵同时排放,随时受精,很难控制精液量。在实践中一般采用控制受精卵数量,使其不超过30粒/ml,并在孵化过程中给予轻微搅动,这样,一般能够正常发育成健壮的D形幼体。

对雌雄异体的各种扇贝,一般是雌雄个体分开培育、排放,在卵液内给予少量精液(0.1-1‰),搅混均匀使其受精,经沉淀法洗卵数次后使其孵化。也可在挂有雌性群体的采卵池中同时挂有少量雄体(约1%),在排放过程中则同时受精,然后洗卵孵化。

7.温度盐度 海湾扇贝受精卵孵化的盐度为23-35‰,适宜为25-32‰,最适为25-27‰。温度为13-27℃,适宜为16-25℃,最适为19-22℃。当然,胚体对温盐的适应性还会受亲贝生境的温盐条件的影响。

8.幼体选取 就海湾扇贝论,在控温条件下,卵受精后1天左右便孵化成D形幼体(23℃时需20-22h),壳长90μm左右。以JP-120筛绢制成的网箱通过虹吸将幼体滤出,养在育苗池中,如幼体数量充足时,孵化池底部的幼体可弃掉。其他种扇贝,受精卵经过洗卵工序后孵化成D形幼体,可在孵化池中培养5-7天后再选取。

(三)幼体培养

1.温、盐条件 海湾扇贝幼体生长最快是在温度为25℃,盐度为30‰的条件下。幼体生长的适宜盐度为22-33‰。其生长与发育随着培养水温的升高而加速:在18-21℃培养时,受精后12-13天出现眼点;22-23℃时第十天出现眼点;28℃时第七天出现眼点。为了缩短培育周期、幼体的有活率及保温效果,通常控制在约23℃培养。

2.光照 象其他双壳类幼体那样,在直射阳光下能迫使海湾扇贝幼体下沉,特别是培育水体较浅时。通常幼体培育池的光照在500lx以下,不宜超过1000lx。以对虾育苗池培育扇贝幼体时,因其水体较深,对光照要求可稍放宽,但为了防止饵料生物在育苗池中大量繁殖,对光照仍需加以控制。遮光帘或黑布,涂暗窗玻璃等都是较简便的控光方法。

3.充气 充气的直接作用为补充培育水体中的溶氧量,另一作用是使幼体与饵料在培育水体中分布均匀,提高饵料利用率,并能抑制厌氧菌生长,减少氨氮产生。幼体密度较小时不充气也能正常发育生长。扇贝育苗用的气石气孔宜细,置放于池底。调节其充气量不致使水翻腾。在导气支管互相连通,连接气石较多时,因换水等操作过程育苗池水位变动较大,气石通气量会有变化,管理人员应随时注意调节。

4.换水 幼体培育水体中氨氮(NH4++NH3)产生是难以避免的,栉孔扇贝幼体当氨氮浓度达500ppb时会有一定程度地影响幼体的生长与生存,其安全浓度被认为是200ppb。为了保证水质质量及水温,培育池每天换水2或3次(间隔时间为12h或8h),每次补充新鲜海水1/2或1/3。管式换水器(滤管)或鼓式换水器(滤鼓)是换水常用的滤水工具。口径20cm的滤鼓在水位差约1m时,每小时滤水约3m3。在大型育苗池(如对虾育苗池)培育扇贝幼体时,换水也有使用网箱滤水的。

5.清池(倒池) 清池系清除池底的沉积污物杂质,也称“倒池”。在扇贝幼体培养过程中一般清池2-3次就能保持幼体正常发育生长。此外平时发现池底不洁时可用吸底器随时吸取池底污物。

6.幼体培养密度 幼体培养密度依培养技术、管理水平、苗池大小、幼体寿龄等而不同,通常以8-15个/ml为宜。生长发育至眼点幼体期能保留5-8个/m1较为理想。

7.饵料培养扇贝幼体用的饵料生物通常有下列几种。

(1)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为培养扇贝幼体常用的良好饵料。适温为10-35℃,最适温为25-30℃;在盐度10-30‰范围内生长率几乎无变化;最适光照为1×104lx。日投饵量为2万-10万细胞/m1(根据幼体数量、大小及换水量等而定)。

(2)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适应比重为1.005-1.040,最适为1.015-1.025;适温为9-34℃,最适温为16-25℃;最适光照为5000-10000lx。

(3)塔胞藻Pyramimonas sp.:扇贝幼体壳长达120μm以上时,可以其与小球藻或其他藻混用。藻液培养至达50万细胞/ml时即可应用。培养条件与扁藻略同,耐温下限比扁藻略低。趋光性较强,藻细胞常群集于水上层。

(4)扁藻Platymonas sp.:为培养扇贝幼体的饵料,幼体壳高达120μm以上时与其他藻种混用。最适生长水温为20-28℃,盐度为30-40‰,光照为5000-1000lx。

(5)小球藻Chlorella sp.:细胞径仅数微米,以其为配合饵料培养虾夷扇贝及栉孔扇贝均取得良好结果。

(6)褐指藻Phaeodact ylum tricornutum:该藻通常用以培育扇贝亲贝,以其培育扇贝幼体时虽也能培育至变态成苗,但饵料效果较差。有时用作配合饵料。

上述各种饵料生物,可以单独使用,最好是配合使用,如塔胞藻配以小球藻使用时的饵料效果常比单独使用好。投喂饵料的数量以各种藻细胞的大小而有所不同。在育苗过程中也常因幼体密度及健康状况等随时调整投饵量。以等鞭金藻为例,早期幼体的日投饵量一般为2万-3万细胞/ml,后期幼体为4万-5万细胞/m1,变态附着后则为5万-10万细胞/ml。使用其他种饵料生物时,则可以其细胞大小的对比情况估算投饵量。不管投喂哪种饵料,都应本着少投勤投的原则进行工作。一般每天投饵5-8次,其中换水后随即投饵。

以细胞个数为计量单位时,饵料数量则包括藻液的细胞密度与藻液体积两个因素,而投饵量计算则还要包括培育水体体积及投饵密度。即投饵量(V1)与给定的投饵密度(C2)和培育水体体积(V2)成正比,与藻液的细胞密度(C1)成反比。即:

其中V2和C2为已知,C1经血球计数板计数(或以比色法得出),据此求出V1

8.幼体检查 在育苗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幼体的生活状态。每天早上应按时取样测定幼体数量及生长数据,以判断培养条件是否适宜。同时,根据幼体胃含物的饱满程度和内脏团颜色调整投饵量。在正常情况下,有相当数量的幼体浮游在培育水体上层,因此,育苗池上层幼体数量的变化是显示问题较敏感的标志。

(四)采苗 海湾扇贝的幼体在22-23℃培育条件下,受精后10天便开始出现眼点,眼点幼体的壳长为150-220μm,幼体群体出现眼点幼体时的平均壳长为170-190μm。栉孔扇贝幼体在16-21℃培育条件下,受精后16天出现眼点,在21-25℃时,12天出现眼点,幼体群体出现眼点时的平均壳长分别为150μm及170μm。华贵栉孔扇贝的幼体在26-27℃时受精后12天开始出现眼点。

扇贝育苗池内当出现眼点幼体时便进行清池,继而投放采苗器采苗。在清池过程中如发现幼体密度过大则进行分池,过小则进行合池。

海湾扇贝幼体附着的适温为19-28℃,最适温为25℃,温度低于16℃或高于32℃时幼体不变态(栉孔扇贝幼体高于25℃时不变态);变态附着的盐度为18-33‰,最适盐度为22-26‰,高于35‰或低于11‰时不附着。

细棕绳苗帘(绳径约3mm,重3g/m左右)与聚乙烯网片〔(5-8)丝×3〕都是采苗效果较好的器材。每米3培育水体投放棕帘3-4kg(棕绳长共1000-1300m),或聚乙烯网片2-2.5kg(13-15片,每片4000-4500网目,网目长2-3cm)。棕绳在编制苗帘前应以70-80℃淡水反复浸泡,至浸水无色为止,或以0.5-1‰浓度的火碱浸泡1天,然后捶打并浸泡,彻底清除杂质碎屑及可溶性有害物质。

采苗器入池前以10-20ppm青霉素处理后使用。育苗池内投放采苗器要考虑布局均匀,上层水体及池四角处适当多投为宜。棕帘采苗器最好采用浮动式安放,即将棕帘挂在浮于池水面的支撑物上;聚乙烯网片则将其一端以坠石固定于池底,另一端游离于水体中。两种安置方式都会使采苗器在换水时不致露出水面。投放采苗器后应适当提高换水量及延长充气时间。幼体大部附着后可适当加强光照强度提高幼苗对光的适应能力。幼苗出池前逐步降低培育水温使其接近海区的自然温度。

(五)幼苗中间培育 扇贝幼苗在培育池中,平均壳高达350-700μm时,便移到海上或养虾池中继续养育,直到培育成商品苗(平均壳高5mm),这一作业称之为“中间培育”。自采卵至幼苗出池历时20-30天。出池后在海上培育约两个月便长成商品苗。春季虾池水温回升较海上快(相差4-7℃),因此在虾池内中间培育扇贝苗,能较海上提早约1个月提供商品苗。

海上中间培育的关键在于提高保苗率。塑料筒盛苗与网袋盛苗相结合的中间培育工艺比单纯以网袋中间培育能提高保苗率一倍以上。其方法是:将出池苗帘(或网片)装进并固定于塑料筒中,两端以0.5mm孔目的聚乙烯筛网封闭,挂在浮筏上垂于水面下约2m处养育,7-10天后,将筒口筛网更换为0.8mm孔目筛网。再经1-2星期后,将苗帘(或网片)从筒内取出,移至0.8mm孔目的大网袋中(80×50cm)。幼苗长至平均壳高2-3mm时便开始从采苗器上脱落,这时便将采苗器上的苗及脱落在大网袋中的苗刷洗下来,洗净并清除敌害动物(如小海星等),再按一定数量(一般为1000个)分装于苗袋(小网袋,30×25cm)中,苗袋封口,栓于吊绳上。一吊为10袋或20袋,挂在浮筏上一直养至商品苗规格出售。

出池苗养至商品苗的保苗率一般为10-20%,在虾池内中间培育的保苗率可达到50%以上。幼苗从大网袋分至苗袋后的保苗率一般为60-90%。

扇贝工厂化育苗工艺流程:

三、自然采苗

自然采苗系将人工制作的采苗器安置在某海区内,让自然生长的扇贝幼体附着其上的采苗作业,也称为海区采苗,与完全人工培育的苗科作业对比,也可称之为半人工采苗。

栉孔扇贝在我国有春秋两个生殖期,春季生殖期为5月下旬(甚至中旬)至7月,开始生殖的水温为15℃左右(甚至13℃);秋季生殖期从9月下旬或10月初至10月中。青岛沿岸秋季产卵量比春季少得多。在山东北海岸及辽宁沿岸春季生殖期则推迟约20天。

作为扇贝自然采苗的海区,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亲贝资源。水质清彻,透明度达4-7m,比重在1.021-1.024,水流畅通,最好具有旋涡流。

采苗期一般比生殖期晚20-30天。在山东长岛海区,春苗采苗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秋苗采苗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上旬。在烟台沿岸,秋季采苗高峰为9月中旬,至于投挂采苗袋的具体时间应根据幼体生长发育情况,有报告当栉孔扇贝幼体约50-60%的个体壳长达185μm以上时,投放采苗袋采苗效果很好。

栉孔扇贝的采苗水层,在长岛北部沿岸3-8m水层效果较好,特别是5-6m以深处。在砣矶岛一带2-8m水层均有采苗价值,6m以深采苗效果更好。在山东荣成桑沟湾则以2-4m采苗较好。

采苗器材有多种,如扇贝壳、棕绳、杉树叶等,但近年常用而效果较好者为1.5mm目的聚乙烯网片(一般用废旧网片)及聚丙烯纱网,装于30×40cm采苗袋中使用,这样的采苗器带浮泥较少。

采苗袋中的栉孔扇贝苗生长到约3mm时常会脱落堆积于袋底部,通常在当年10-12月即将其出售,或移至中间养成笼中继续养育(每层250-300粒),至翌年4-5月,便将壳高2-3cm的贝苗分到养成笼中。

四、养成

扇贝养成通常是指自购进商品苗种至养成商品扇贝这一作业。海湾扇贝历时约6-7个月;栉孔扇贝及华贵栉孔扇贝历时约12-15个月。通常称前者的生产周期为1年,后二者为2年,虾夷扇贝则为3年左右。

养成主要包括下列工作环节:

(一)海区选择 潮流通畅,饵料丰富,透明度较大,盐度较稳定,无污染物质注入等是养殖扇贝的重要条件。一般说,利用浮筏养殖海带或贻贝的海区,均可用于养殖扇贝。地播养殖应考虑选择底质较硬、海星、红螺等敌害生物较少的海区。

(二)苗种运输及中间培育 远距离小批量运输苗种(或亲贝)时,先将贝体冲洗干净,然后在5-10ppm青霉素或氯霉素消毒海水中浸泡约0.5h,取出后分层装入泡沫塑料保温箱内,层间以纱布相隔,纱布下方附一层塑料薄膜(以免各层水分渗集于底部),最后放进降温袋(使箱内保持5-10℃),将箱密闭封口,这样可运输24-48h不致死亡。

近距离大批量以车船运输时,从海中取上苗袋(连同吊绳)立即装入车船内,层层排好,覆盖上湿海带草,再罩以篷布,勿使风吹(但应通气)、雨淋、日晒,力求阴天或夜间运输。到达养殖场地后,立即挂到海上再行有关处理。全过程操作应轻捷,装卸各环节衔接紧密。

运到养成场地的苗袋,一般进行分袋稀疏,或将苗种倒出筛选,大者移至分层的养苗笼中(每层300-500粒);小者再装入苗袋中继续养育再行筛选。直至养到壳高1.5-2cm分至养成笼为止。

(三)养殖方法 根据利用的水域空间,扇贝养殖可分为筏式养殖与地播养殖。

1.筏式养殖 筏式养殖是立体利用水体、增进生长,防止底栖性敌害的好方法,我国使用的单绳筏具有布局均匀、操作方便等特点。

(1)筒养殖法:以塑料筒做养殖容器养殖栉孔扇贝,筒两端封以网片,吊于筏上,每吊2-5筒。扇贝多附着于筒的上壁与侧壁。由于筒内水体交换受限制,生长缓慢,贝体较薄,重量小(表15-4),现在该法已被淘汰。

(2)网包养殖法:用废旧网片将栉孔扇贝成堆包起(每包25个),吊于筏上养殖;或将贝体在两片网间单个排开,定位包封后挂于筏上养殖。网包法养殖的扇贝,壳高较小,但体厚较大(表15-4)。

(3)网笼养殖法:网笼呈圆柱状,有聚乙烯网笼及挤塑网笼等多种。聚乙烯网笼是用聚乙烯网衣缝制而成,以塑料底盘(上具孔洞)间隔成10层(浅水处用者层数较少),层间距12-15cm,径一般30cm。网笼的网目为20-25mm,在网笼一侧网衣衔接处留一纵缝,供放取扇贝用。每层扇贝数量依投苗季节、海区肥度等而定,一般为25-35个,使每贝在笼内的平均占有空间不低于300cm3。网笼养殖扇贝水体交换较好,个体生长较快,但应及时清除网笼上的附着生物。

套笼养殖扇贝是网笼养殖的进一步发展,即在养成开始时在网笼外方套上一层聚丙烯挤出网(北京产),网目1.3cm。这样便提早约15天分苗到养成笼中。当扇贝长至2.5cm以上时将外套笼剥下。套笼养殖可提高产量19.2%。

(4)穿耳养殖法(吊耳法):该法主要用于虾夷扇贝等个体较大的扇贝。在3cm以上的幼贝前耳上钻孔,孔径2mm,以1mm尼丝或合成纤维绳穿入洞内,4-5个扇贝集成一簇,系于苗绳上,簇间距25-30cm。苗绳径6mm,长9m,每绳系120个扇贝,挂于浮筏上养殖。也用此法试养栉孔扇贝,也是在3cm扇贝的前耳上钻洞(洞径1.2mm),以9号胶丝将200个扇贝逐个串起,贝间距1。9cm,将串贝绳缠绕固定于附苗绳上,吊挂于浮筏上养殖。该法成本较低,扇贝生长快、产量高,肉柱特别肥大(表15-4),但费工较多,只适用于风浪平稳的海区。

表15-4 不同方法养殖栉孔扇贝生长比较

(5)网袋养殖法:该法是将网目为2-3cm的网衣缝成若干网袋,附于主聚乙烯网衣上,扇贝装于袋内养成,袋口系有线绳。此法取放扇贝容易,生长和成活率均高,风浪大的地方也可养殖,但成本略高。

(6)粘着养殖法:该法是将小块纱布浸透环氧树脂等粘着剂,贴在附苗板上,然后将2cm以上的扇贝苗右壳粘附在纱布上,阴干约1h,即吊挂浮架上养殖。该法养殖的扇贝生长快(表15-5),壳高增长为笼养法及吊耳法的2倍多,体重增长也为笼养法的2倍多,但该法养殖扇贝脱落严重(近乎一半),成本较高。

表15-5 粘着法养殖栉孔扇贝生长与其他法比较

筏式养殖用的单绳筏除漂浮于水面外,也可将部分浮子以一定长度的绳索与单绳筏连系起来,令单绳筏沉于一定水层中,称为深水筏。深水筏养殖扇贝的优点是养殖水层较深(可至20m),附着生物少,水温较稳定,风浪危害较小。

为了取得更大效益,单项的扇贝筏式养殖作业已发展为与海带(或石花莱)间养或套养。在水深、流畅的海区,扇贝与海带各以10-15亩的养殖区相互间隔排列;在水浅流小海区则进行套养,即在同一筏上每隔1-2绳海带挂养1笼扇贝,或每隔1筏海带套养1筏扇贝,或在扇贝养殖区平养海带。

海湾扇贝养成周期较短(约6个月),适合与海带轮养。即在同一海区利用同一套筏架,11-12月至翌年6月低温期养殖海带,7月至11-12月高温期养殖海湾扇贝,1年双收,提高生产效益。

根据扇贝、牡蛎生长水层不同的特点(牡蛎栖水层较扇贝浅),利用浮筏进行虾夷扇贝与牡蛎混养,该法可充分利用水域空间,节省材料。

2.地播养殖 筏式养殖扇贝属成本高、投资大的产业。为了减少投资,选择适宜海区,直接撒播幼扇贝于海底(底播放流)进行粗放养殖称为地播养殖。这项工作实际上是补充自然海区扇贝的资源量,长成后进行回捕,促进自然繁殖,具有增殖意义,因此通常又称为地播增养殖。

地播放流的海区应当与筏式养殖的海区分开以避免饵料竞争及生物沉积的不良影响。地播扇贝一般选择流速为0.3-0.5m/s的场所,海底以岩礁或含泥的砂砾质硬底为好(含泥量约30%),底面及底面固形物上无浮泥是选择扇贝放流场所的重要标志。地播海区,海星、红螺等敌害生物宜少,而布氏蚶(Arca boucardi)及偏顶蛤(Modiolus modiolus)的出现可作为地播适宜海区的生物指标。地播扇贝的水深一般为6-30m,水浅处(如开阔海区5m以下处)常会遭受拍岸浪冲击影响扇贝安全,同时要注意远离河口区。

日本陆奥湾是有名的地播养殖虾夷扇贝的场所,年播稚贝数十亿个。11月到翌年5月将壳高3-5cm的稚贝按6个/m2以下的密度均匀撒播在海底,养殖2.5年后约有50-70%的个体可长到商品规格(170-200g)。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山东桑沟湾地播栉孔扇贝的试验结果表明,壳高2.3-3.6cm的稚贝撒播海底后,有80%以上的个体移动范围不超过60m,17个月长到商品规格(壳高6.6—6.8cm),回捕率达30—50%,平均亩产达300kg以上。

近年山东沿海各地已将地播养殖海湾扇贝转向对虾养殖池。7—8月将壳高1cm以上的海湾扇贝稚贝播撒到硬质底的虾池中(与对虾混养),养至11—12月便达到商品规格。虾池养殖的扇贝,体型较膨凸,软体部肥大,肉柱得率明显高。

地播养殖扇贝的优点是设备简单,节省劳力,投资少,成本低,有利于增殖。目前日本地播养殖产量已在扇贝生产中居主导地位。

五、收成

4月采卵培育的海湾扇贝苗,5月中旬移到胶州湾进行中间培育,6月疏苗,8月分苗到养成笼中,当年底就可收获。平均壳高达5cm以上,平均体重达29—37g,成活率为92—98%,亩产一般达3000—3500kg。继续养至第二年时增长率明显减小,壳高年增长率为3%(大个体)及12%(小个体),体重年增长率为59%(大个体)及65%(小个体),死亡率为62%(大个体)及31%(小个体)。养至第三年时则看不出生长,死亡率达80—99%。肉柱得率随年龄增加而减小。发现有存活35个月的个体。

山东长岛海区自然采苗的栉孔扇贝,11—12月从采苗袋中拣出移到苗笼中进行中间培育,笼每层放250—300个为宜,翌年4—5月壳高达2.5cm以上时,分苗至养成笼中。人工培育的栉孔扇贝苗,如果在中间培育过程中及时疏苗,当年底分苗到养成笼中。在南长山海区水深12—18m,流速0.5—0.6m/s,在每层网笼中养殖35—40个扇贝的情况下,养殖13—14个月亩产可达3500—4000kg。在水浅流速小的海区,即使养20个月,亩产仅有3000kg左右。

栉孔扇贝的养成密度以每层笼35—40个为宜,这种密度能取得较高的产量,较高的成活和较大的个体(表15—6)。扇贝的商品价格与其个体大小成正比,评估经济效益时除产量外还要计及个体大小。因此养成密度在35—40范围内,应根据经济效果进行选择。

表15—6 栉孔扇贝养殖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海湾扇贝一般养至10月底便达到商品规格。以后壳高增长减缓,但重量增长仍在直线上升。海湾扇贝的肉柱得率以10月至翌年4月期间较高,通常达10%以上,其中1龄贝11月份可达13%,因此从商品产量与质量上考虑,收获时间最好安排在当年底。

栉孔扇贝的干贝得率季节波动于1.8—2.9%,1月下旬至6月中旬达2.5%以上。以春季收获最宜。

(编者:张福绥 审者:李诺)

上一篇:鲍的养殖 下一篇:水产养殖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