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鱼养殖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水产养殖手册》第594页(5283字)
根据鲻、梭鱼的食性,最适合与其他鱼或与对虾混养。南方的“鱼塭”和北方的“港养”是典型的大面积粗养和混养,其产量中鲻、梭鱼占很大比例。此外,近几年来小面积池塘的精养和混养也有很大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一、港养(鱼塭养殖)
港养是利用半咸水水域以鲻、梭鱼为主,鱼虾混养的养殖业。鲻、梭鱼在港养总产中一般占30—50%。由于港养是利用既不能晒盐又不能种植的盐碱废地,依赖广阔水域中的天然饵料生产鱼虾,因而成本低,花工少,虽然单产不高,但总产和收益都十分可观,所以是我国沿海的传统养殖业。
港养可分为天然港养和人工港养二类。
(一)天然港养 在沿岸河口附近,选择曲折港湾、港汊或低洼地带的盐碱荒地,面积几十亩到上千万亩均可。就地势浚挖通海、河的沟渠,春季纳入海水,在涨潮时鱼、虾苗随潮流入港后,将沟口填死或设闸封闭。随潮入港的鱼、虾在围堵的港内摄食天然饵料生长,至秋末冬初收获。这是最简单的港养粗放形式。此种养殖方式常伴有“雨水愈多,产量愈丰”,这主要与饵料生物的盛衰有关。
(二)人工港养 在适宜的地点,人工挖沟、筑坝、建闸、辟滩,兴建养鱼港,把荒滩废地改造成为人工养鱼港。
筑坝:根据地形围港筑坝,堤的高度应超过最高潮水位1m以上,堤宽至少不小于1m,坡度15—17度,以保证港内水位和防止潮水漫堤鱼虾逃逸。
挖沟:在港内开挖若干纵横连通的沟渠,主要用于引潮纳苗和灌储水,所以要根据地势合理布局,宽窄深浅要适度,力求节省挖沟的人力、物力。一般分为四种沟:①中心沟:面对大闸,引潮纳苗,为鱼虾苗入港的主要渠道,所以水面要宽、水要深。一般宽为6—7m,深1.5—2m;②清水沟:与中心沟相平行,位于港中央。宽3—4m,深1.5—2m,要求沟深水清,以保持水面平稳,水温恒定,为鱼虾栖息、生长,特别是高温季节提供良好生活的场所;③横沟支沟:由中心沟向两侧分出的纵横交错小沟。沟窄无定形,为鱼虾畅游上滩索饵活动的通道;④边缘沟:围绕渔港周围的小沟,用以排水调节水量。
中心沟(进水沟)与边缘沟(排水沟)要有一定坡降,以利于进水、排水。
设闸:分大、中、小闸。大闸也称纳潮闸。设在港内水源畅通,地势较低,于中心沟近河端,以引入潮水纳鱼虾苗之用。中闸亦名旱闸,设在港内地势较高的地带,用以纳苗后引进河水调节港内水质、水量,一般高1.5m、宽1.5—2m。小闸亦称倒流闸或放水闸,高和宽都是1m,建在边缘沟端,地势较低,与边缘沟相连接,用它排除港内积水,以利引进新水使大闸继续纳苗,调节水质,增加港内肥力。
为了在纳苗期间提高纳苗量,有的在小闸之外添设一面大闸,进行双闸倒流纳苗。在生产中为了出鱼虾方便,在全港最低处清水沟近端设一个大小与中闸相仿的出鱼闸,叫流箔闸,闸外装置流箔,放水流出以捕鱼虾。
辟滩:养鱼港面积很大,不能全部挖沟,沟外有宽广的浅坪滩地,纳潮后积水,成为鱼虾索饵、活动的场所,可谓鱼虾的“牧场”,因此在建港时最好能进行辟滩清理,以创造更好的“牧场”。
(三)纳苗 港养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从纳苗到收获,在北方生产周期一般只有4—4.5个月,因此,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4月底以前对港地设施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而后清港溜沟,涨潮时提开全部闸门,放水入港,反复注、排水3—4次,冲涮港内积存的盐碱、腐殖质及冲、疏大小沟渠。
诱纳鱼虾苗进港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具有操作闸门的技巧和经验才能获得好的效果。纳苗季节从芒种到小暑,鱼虾苗随潮入港。大闸纳苗即涨潮时提大闸,鱼虾苗随水流入港,此时流速要掌握大于鱼苗游速,以免已纳入的鱼虾苗外逃。纳苗中期,港内鱼虾随个体增长,游泳能力也渐增,故再提闸纳苗时,为使港内鱼虾不致外逃,闸外水位要高于港内水位7cm以上,纳苗后期要高出10cm以上方可提闸,同时在闸内应插八字箔,以减少鱼虾外逃机会。八字箔开口大小应与进水流速相应。
小闸诱苗,落潮时关大闸,提小闸,使港内的清水向外流出。由于流出水温度较高,梭鱼苗喜温顶流,因此部分梭鱼逆游入港,部分集于外沟,待潮上涨至港内水位相近时,小闸排出的水流速减缓,此时把小闸全部提起,鱼苗就可全部从闸门入港,然后关闭小闸。小闸在纳入梭鱼苗的数量上常超过大闸。
(四)养殖管理 养殖期港内水质好坏直接影响鱼虾产量的高低,因此调节港内水质、水温、水量是港养的主要管理工作。常换水可保持良好水质,带入新鲜活饵及增加肥力。河水富含营养盐,应适当放入部分河水。或另行施肥,可用发酵的人畜肥堆积在港内浅水处或盛入篮筐投放沟边,数天后浮游生物即可大量繁殖。在整个养殖期,港内水质要保持清新、肥沃,pH值在7.6—8.5,比重1.008—1.010左右,溶氧5—7mg/L以上,含氮量4—5mg/L,含磷量0.4—0.8mg/L,对鱼虾生长是理想的范围。
港养养殖期正值雨季,必须注意防汛,应提前做好修堤补埝,检修堤闸,以防意外损失。
(五)收获 收获节令一般不宜迟过白露。因白露过后天气多变,大风、降温,鱼虾活动缓慢,不易集中,给捕捞出港带来困难。天冷后若港内鱼、虾未能全部捕出,则留在港里的鱼虾易被冻死,因而给生产造成损失。
收获常用的渔具有:①流箔(图34—1),用两层苇箔制成簸箕状,底层粗稀,上层细密,开口一端安置在流箔闸口,面向水源处(出鱼闸位于清水沟端)。流箔应放在事先用木桩打好的木架上,拔流箔闸放水时,鱼虾随水流入流箔。此法主要捕当年梭鱼、白虾。②套旋(图34—2)也称“叫潮”、“迷魂阵”,在港水渐排渐浅,鱼虾不能再入箔时,则需改用套旋。此渔法是用十余领苇箔组成,设置于清水沟口处,先以引板在泥中插一条小缝,苇箔顺缝而下,插成图34—2所示的形状,形成易进不易出的鱼旋也称鱼箔。生产时,打开鱼闸,引潮入港,鱼遇新鲜水流即逆水而上,误入套旋中。此时要控制潮水量和流速的大小、缓急,调节到水流完为止。此渔具主要捕获梭鱼、杂鱼及虾类。此外还可采用挖沟、淘坑及在闸门上设置锥形囊网、丝网、旋网等。
图34—1 流箔安装位置示意图
1.清水沟 2.流箔闸 3.流箔 4.土坝 5.边缘沟 6.闸门外沟 7.堤
图34—2 套旋安装位置示意图
1.外沟 2.闸门 3.旋窝 4.八字箔 5.取鱼箔 6.清水沟 7.堤
二、池塘养殖
1.淡水池塘养殖 有两种形式,一种以淡水家鱼为主,混养10—20%左右的鲻、梭鱼,一种以鲻、梭鱼为主,混养淡水家鱼。前一种养殖形式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已被普遍采用。
梭鱼与家鱼混养一般每亩鱼池混养当年鱼种100—150尾,约占放养总尾数10—20%,年底即可长到300—400g。如混养2龄鱼种,一般可长到500—1000g,每亩鱼池在不增加投饵,不影响其他养殖鱼产量情况下,平均可增产25—75kg。增产的幅度与鱼池水质肥瘦、品种搭配、放养密度有直接关系。成鱼阶段,除根据条件投喂一定商品饵料外,以施肥或引用经过处理的污水、肥水,都能取得好的效果。江苏、天津等地在家鱼池塘混养梭鱼的比例(徐恭昭、郑澄伟,1987)为:
(1)亩产250kg的混养比例:
1龄梭鱼种 200尾 2龄梭鱼种 100—200尾
鲢鱼种(10cm)100尾 鳙鱼种(10cm) 50尾
非鲫小片 450尾
(2)亩产500kg的混养比例:
1龄梭鱼种 300尾 2龄梭鱼种 500尾
鲢鱼种(13cm)240尾 草鱼鱼种(250g) 150尾
鳊(10cm) 150尾 鲤(10cm) 40尾
在淡水池塘中混养鲻鱼,一般每亩可增产10—20%。如江苏海门县滨海渔场1985年在40亩成鱼池中混养鲻鱼,每亩平均257.5尾,饲养8个月,年终平均每亩产鲻70.1kg,占亩总产鱼287.5kg的24.4%。具体放养与收获见表34—1。
表34—1 1985年海门县江滨渔场1号池(6.3亩)每亩放养收获情况
2.沿海盐碱滩池塘养殖 这类池塘适于养殖鲻、梭鱼,鲻、梭鱼产量可占总产的30—50%。浙江上虞县水产局试验场,在池水盐度为1.5—2‰的盐碱池塘中混养鲻鱼和淡水鱼类,连续4年取得好成绩。
表54—2 浙江上虞水产局试验场混养鲻的成绩
(总面积28亩,水深1.3—3m)
1984年1号池的亩放养量与产量情况见表34—3。
表34—3 1984年1号池亩放养量与产量情况
(浙江上虞水产局试验场)
养成鲻鱼商品规格的大小、成活率的高低与放养密度和苗种大小有密切关系(表34—4)。放养密度大、群体产量高,但商品规格小。在目前的养殖条件下,在提高食用鱼规格的同时,为保证有较高的群体产量,每亩以放养400尾鲻鱼种为宜。鱼种规格需40—50mm,以保证高成活率。在强化饲养管理的条件下适当密养,也可达到较大商品规格和产量。
表34—4 鲻鱼苗种放养密度、规格与食用鱼规格、成活率、产量的关系
三、虾池混养
虾池中混养鲻、梭鱼有利于充分利用残饵、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改善虾池的生态环境。各地在虾池混养鲻、梭鱼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达到了鱼虾双增产。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1984年在启东县鱼虾养殖场开展鱼虾混养的结果如表34—5。
表34—5 1984年启东县鱼虾混养试验池每亩放养与产量情况(3.8亩,水深2m)
虾池混养梭鱼,在北方沿海已广为开展,如山东日照市石臼所每亩虾池套养100—200尾梭鱼种,出虾时梭鱼普遍长到250g以上,每亩可增收25—50kg梭鱼,而饵料消耗与不套养梭鱼的虾池相同。各地对虾池里混养、套养梭鱼的方法、比例等方面已取得了许多经验,如根据池虾不同规格决定套养梭鱼的规格,不同季节分批分期套养不同年龄的梭鱼种等。一般都在对虾长到4.5cm以上时,开始套养梭鱼,规格为10cm左右,每亩100—200尾。
四、盐田养殖
主要是利用盐场贮水池养殖鲻、梭鱼和虾。由于不需耗资建池,所以成本较低。养殖技术与港养相近,但渔盐生产中存在用水矛盾,因而一般都采用粗养方式。
此外,不少地区将鲻、梭鱼移植到内陆盐碱性的水库、洼淀、湖泊中养殖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在开发利用内陆盐碱水域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编者:陈惠彬、李文杰 审者:李文杰、陈惠彬、沈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