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技术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海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61页(4283字)
(一)鱼池准备与设备试运转 工业化养鱼的各种池子在使用前必须刷洗干净并进行消毒处理。旧池一般用50~100毫克/升漂白粉溶液或20~3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洗刷浸泡后,用干净海水冲净即可;新建池尚需提前1个月用淡水反复浸泡刷洗或加少量盐酸以降低pH至7.8~8.6,然后再消毒刷净备用。池子消毒后要进行整个养殖系统的试运转,以便提前消除事故隐患。具有生物滤池的养鱼厂,需采用放养少量鱼类或施加化肥的方法培养滤床上的生物膜,待生物膜生长成熟后方可开始正式的养鱼运转。
(二)养殖鱼类的选择与放养
1.鱼类选择 工业化养鱼成本较高,要选择性状优良,市场潜力较大的经济鱼种作为养殖对象。如目前已广泛养殖的牙鲆、石鲽、鲈鱼、河纯、真鲷、黑鲪等,从国外引进的大菱鲆、美国红鱼、条纹狼鲈等,均是优良的养殖鱼种。
2.苗种放养
(1)苗种选择 养殖苗种要选择规格整齐的同批苗。因为目前工业化养殖的鱼种多为凶猛的肉食性,如果苗种大小相差较大,入池后会因互相残食而降低成活率。尽量选择规格较大且已能完全摄食死饵或配合饵料的苗种,因为这样的苗种成活率高,且养殖操作容易。牙鲆苗一般应选择全长5厘米以上的。另外,苗种要求体形正常,体质健壮,反应灵敏,活力强,集群摄食明显。对于鱼体瘦弱、体表受伤、得病或畸形苗种,在选择时应注意剔除,如牙鲆的黑化和白化苗、真鲷的脊椎骨畸形苗在养殖时是不能使用的。
(2)苗种放养
①放养方式 一般采取单养,这样可以根据所养鱼类的特性制订管理措施。为了充分利用水体,还可采取一放多捕或轮捕轮放的方式。饲养早期,可适当加大放养量,中后期,捕大留小,并补放一些苗种,以养殖前期不浪费水面,后期不抑制鱼的生长为原则。
②放养密度 工业化养鱼的放养密度相对较高,国外高密度养殖的鱼水重量之比可以高达1∶3,一般为1∶10。鱼的放养密度与鱼池结构和设备,水流量、水温、水质,饵料数量和质量及投饵方式,苗种的种类、规格及放养方式等具有密切的关系。几种养殖鱼类的放养密度见表1-4、表1-5和表1-6。其中牙鲆的放养密度若以放养面积计算,应以占满池底面积的70%~80%为宜,夏季高温期最好控制在40%~60%之间。另外,鱼苗放养前要用0.3~0.5毫克/升的硫酸铜或5~1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药浴5~10分钟,以杀灭鱼苗体表寄生虫和防止受伤鱼苗细菌感染。
表1-4 陆上流水养殖牙鲆放养密度
表1-5 室内水池鲈鱼的放养密度
表1-6 美国红鱼放养密度
(三)饲养管理
1.养殖环境监控
(1)水温 工业化养鱼为了保证高产和常年生产,配备的调温设备可将水温控制在所要求的范围内。可以每日定时人工测定水温或通过自动测定、记录温度的装置随时观测水温变化,并通过控温装置使调温设备能按需要运行。冬季应注意采用适宜的加温方式,在温度达到预定要求的同时注意保温和节约能源,夏季注意防暑降温。如牙鲆夏季最高水温不宜超过28℃,冬季不宜低于8℃。
(2)光照 养鱼池上方光线不宜过强,一般以1000~5000勒克斯为宜,否则会使池鱼不安,并使池底、池壁繁生藻类而影响其摄食和生长。
(3)水质 需经常定期测定饲育水的溶解氧、盐度、pH、氨氮、亚硝酸态氮和硫化物等,保证各项水质指标严格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一般鱼池中平均溶解氧量在5~8毫克/升,排水口的水中溶解氧量不低于3毫克/升;pH在6.5~8.5之间;氨氮低于1毫克/升;亚硝酸态氮低于0.1毫克/升;盐度符合所养鱼种的适宜盐度范围。设备先进的养鱼厂应配有水质自动测定、自动记录、自动控制屏等设备。
要保证良好的水质,首先必须保证净化系统的正常运行,要及时更换滤池或滤料;及时刺穿、翻动滤料层;及时反冲滤池,防止堵塞;滤池和沉淀池要及时排污,还要保证足量的充气、增氧和消毒装置的正常运转。此外,鱼池的水质还要靠调节鱼池水流量来维持,流量调节的依据主要是水中的溶氧和氨氮的含量,而它们又取决于水温和放养密度的大小。牙鲆、美国红鱼养殖,一般水温在15℃以下时,水流量为5~10个循环/日,水温在15℃以上时,换水量与水温同步;鲈鱼养殖,1~2月低水温期0.8~2个循环/日,8~9月高水温期则应达到6~8个循环/日。一般开放式循环流水养鱼系统水中溶氧主要靠流水提供,通常水流量较大,而封闭式循环流水养鱼系统一般配有增纯氧设施,水流量较小。各养鱼厂应根据自身的设备情况和养殖密度综合考虑适宜的水流量。封闭式养鱼系统为防止循环水水质恶化,还需每天补充和交换5%~10%的新水,若已轻微恶化,应把补充水量提高到20%以上,若水质严重恶化,应补充大量的新鲜水,在1~2天内用新鲜水逐渐取代全部污水。另外,鱼类的放养密度不要超过鱼池和水质净化系统的最大负荷,以免系统长期超负荷运转引起水质恶化。
如果鱼池排污性能不好,投饵后,池底会聚积残饵、粪便,水面上会漂浮饵料中析出的油膜,此时可采用降低水位加大水流量或吸底的方法排污。池壁和池底粘有的饵料油脂、排泄物等易繁殖细菌、诱发鱼病,应经常擦、刷洗。但操作过程中不要过分惊扰鱼群,以免影响其摄食。
2.饵料及投喂
(1)饵料种类 工业化养鱼所用饵料一般要求大小适口,营养成分配比合理,干湿度适中,黏合性强,以减少饵料散失和溶化在水中。主要种类有生鲜饵料、湿型颗粒饲料、固体配合饲料等。生鲜饵料主要为新鲜或冷冻的杂鱼虾,其营养全面,鱼类摄食后生长较好,但缺点是污染水质且难以添加营养剂和药物;湿型配合饲料制作时需以生饵为原料,因此,需注意生饵的鲜度;固体配合饲料对水质污染少,投喂简单,保管方便,但价格较贵。另外,干、湿型配合饲料使用时需添加维生素E、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以免鱼类产生维生素缺乏症,一般总添加量为饲料的1%~2%。
(2)投喂量及投喂方法
①投喂量 一般日投喂量约为鱼体重的2%~15%,比例随鱼体增大而降低,应尽量控制在鱼饱食量的70%~80%,切忌过饱。几种鱼的投喂量及投喂次数见表1-7、表1-8和表1-9。具体的投饵量还应根据鱼的健康状况、水质好坏、天气状况、水温高低灵活掌握,以每天投喂后无残饵为原则。另外,药浴、倒池或分选前后要适当减少投饵量或停饵。
表1-7 牙鲆湿型颗粒配合饲料日投喂量
表1-8 鲈鱼日投喂量
表1-9 美国红鱼日投喂量
②投喂方法 一般要求分散均匀地投于入水口的前部,对密集鱼群外围的个体要适当给予照顾。可先将应投喂量的60%全池投撒,剩余的40%根据鱼的摄食状况进行投撒,尽量使饲料未沉底前已被鱼抢食。投喂以后10分钟,检查池底有无残饵,可供次日投饵量之参考。也可使用自动投饵机每日多次定时投撒。另外,养殖过程中要几种饵料并用,避免长期单独投喂一种饵料。例如,牙鲆养殖中,通常在苗种期到入秋投喂固体配合饲料提高成活率;水温降到25℃以下或出池上市前投喂生鲜饵料或改善营养成分的湿型配合饲料以提高商品鱼的肉质。
3.大小分选 目前海水工业化养殖的鱼种,如牙鲆、鲈鱼、美国红鱼、黑鲪、河纯、石斑鱼等多为凶猛肉食性,它们一般在全长10厘米以前互相残食现象严重,而且随个体间差异的增大,饵料的不足和饲育密度的增大而加剧,因此要经常进行大小分选,它是获得良好饲养效果的必要技术措施之一。通过大小分选可以减少互残,加快生长速度,便于管理。一般苗种放养后,每月需分选1~3次。牙鲆在5~10厘米之间至少需分选两次,可将牙鲆鱼苗移到选别用的底浅、铺有软纱网、换水良好的选别池(槽)中,再用小手抄网按大、中、小或大、小规格分开。鲈鱼、美国红鱼、黑鲪等游动性较强的鱼类可用相应网目的光滑的金属分选网箱分为大、小两种规格。分选操作时要轻、快,避免鱼体受伤,尽量缩短离水时间和密集时间。分选时鱼的密度不宜太大,以免造成缺氧,同时要避开高温、闷热天气,加大流水和充气量。分选后的鱼要进行药浴以防止曲挠杆菌和弧菌等细菌感染,可使用1~2毫克/升的呋喃西林药浴2~3小时,或10~20毫克/升的土霉素或氯霉素药浴2~3小时,或5~1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药浴5~10分钟。
4.日常管理 先进的工业化养鱼厂日常管理已全部或部分实现自动化,但目前国内养鱼厂的自动化程度还较低,需注意抓好日常管理工作。每天要经常巡池,观察鱼的游动和摄食情况,做到合理投饵,并定期抽样检查鱼体的生长情况;定时测定水质指标,及时排污,随时注意调节鱼池水流量,防止水质突变;注意发现鱼病,及时预防和治疗,要经常检查鱼的体色是否异常,是否离群或摩擦池边,发现病鱼、死鱼,要立即捞出,以防鱼病蔓延,鱼病高发季节应对整个养鱼系统进行经常性的消毒,但封闭式循环养鱼系统消毒用药要特别慎重,以免对生物滤池中的微生物产生毒害作用;另外,要经常检查排水口是否漏鱼,注意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关键设备要经常检查维修,避免或最大限度减少重大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