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池除害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海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100页(1706字)
清池除害,是指清除池内一切不利于对虾生存和生长的因素,即清除池内的有机沉积物,大量滋生的水草、杂藻以及有害生物。
(一)清淤整池 沉积于池塘中的有机物如残饵、对虾排泄物、生物尸体等是造成池塘老化、低产、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进行清除。
清淤的方法是:收虾之后,敞开闸门,让海水冲刷数日,尽量冲除池内有机沉积物和环沟内的淤泥,以后排空池水,封闭闸门,曝晒池底,使残留有机质进一步氧化分解。还要用人力或机械翻耕池底,促使其氧化。有条件的,可将淤泥杂藻一并清除运出。清淤后还可进水泡池2~3次,每次时间应持续7~10天。
养虾池常常滋生大量的藻类和水草,它们不但占据着对虾的活动空间,或缠绕幼虾造成死亡,还强烈地吸收水中的养料,妨碍浮游生物和底栖硅藻的生长,使水质清瘦,池内光线过强,妨碍对虾的正常生活和生长。这些藻类繁殖过剩,大量死亡后可严重污染水质。
常见杂藻水草有刚毛藻(Cladophora spp.)类、浒苔类(Enter.omorpa spp.)、沟草(Ruppia rostellata Kocn)等。
其清除方法,可结合清淤,组织人力铲除并运出池外,放养前可在铲除后,灌入较深的海水立即施肥,使单胞藻大量繁殖,降低了池水透明度,抑制了未除净的杂藻水草的萌发。也可用硫酸铜7~8毫克/千克、五氯酚钠3~4毫克/千克、除草醚1~2毫克/千克、捕草净(每公顷6千克,排干池水后撒入池内)等清除。在沟草危害较严重的地方,可在开春后在池内纳入适量新鲜海水,在一定的水温和光照条件下,诱使沟草萌发,然后撒放浓度较高的漂白粉(20毫克/千克)杀灭之。必须指出的是,在当前对虾病毒性疾病尚无根本防治措施的情况下,在人工生态系养殖池中,特别是不换水和较少换水的池塘,保持一定数量的丝状藻类和沟草,对增加池内溶解氧,改善水质,防止疾病发生,还是有一定作用的。但繁殖数量一定要严格控制。
结合清淤,应进行池塘的修整,如整修堤坝,修理闸门,挖深环沟等。
(二)药物除害 虾苗放养之前,必须清除一切不利于对虾生存的动物,包括池内的捕食性生物(如鲈、虾虎鱼、鲬、黄姑鱼、鲷类、纯类、鳗鱼、马鲅、弹涂鱼、梭子蟹、青蟹、乌贼、美人虾等),竞争性生物(如小型虾虎鱼类、鲻、梭鱼、斑鰶、青鳞鱼、银汉鱼、厚蟹、大眼蟹、白虾等),破坏性生物(如凿石蛤、船蛆等),致病生物(引起虾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赤潮生物等。尤其是能够携带和传播对虾病毒病的一些甲壳动物)。清除方法,一是在收虾后尽量将池水排干,通过几个月的曝晒和冻干,杀死大部分敌害生物。有积水的虾池,可在虾池进水、肥水之前,根据当前敌害物状况,选取合适的药物清池。几种常用的药物性能和使用方法如表2-4。
表2-4 几种常用清池药物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药物清池时还应注意:①清池之前,即应安装滤水网,避免用药后仍有敌害生物从闸门缝隙进入池内;②选择晴天上午进行,以提高药效;③顺风施药,可借助风力泼洒均匀。下药后应不断搅动池水,边泼洒、边搅动,使药物和积水均匀混合;④注意虾池死角、积水边缘、坑洼处、蟹洞内的药物泼洒;⑤清池后要全面检查药效,如1天后仍发现害鱼,应加药再清;⑥注意用药安全,使用时不要与人体皮肤接触。用过的器具要及时清洗。
在清池结束,排净池水后,最好加入一定量的石灰(可用白云石、农用石灰等),尤其是池底酸性较大的池塘,可起到调整和稳定pH,增加钙肥,促进对虾生长的作用。